游击战是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抗日寇的主要战斗方式,英勇的游击队员们秉持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原则,袭扰得日寇苦不堪言,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
为了能击败顽强的游击队,日寇用尽了各种办法,但是游击队员们就像是疯狂生长的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湖南省的零陵地区就流传着一支抗日游击队的事迹,日寇为了抓住他们甚至将他们困于深山放火烧了三天三夜。
然而,这些游击队非但没有被火烧死,还让日本鬼子们有来无回,成为了孤魂野鬼,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一、游击队为救村民,暴露行踪
1945年的仲秋,虽然日本早已经向全世界宣布了无条件投降,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侵华日军不愿意接受现实,在偏远的山区中负隅顽抗。
零陵地区的村庄就经常遭遇到日军的侵扰,很多无辜的村民被鬼子抓走,被迫成为了日本鬼子的挑夫,为他们转运物资。
一天,日本鬼子的一支小分队押着村民们运输物资,在运输的过程中,抗日游击队的两名侦察队员蒋根元和盛久念发现了他们。
为了拯救村民,他们两人迅速杀出,以最快的速度干掉了4名日军,村民们趁着混乱扔下了肩上的担子,一起加入了战斗当中。
他们边打边退,躲进了旁边的马驼山当中,盛久念为了掩护村民们撤退,被鬼子的手榴弹击中,壮烈牺牲。
日军在得知马驼山一带有游击队出没后,立刻组织起了200多人的队伍,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往马驼山搜寻。
二、日寇进攻受挫,决定放火烧山
日军沿途一边搜寻,一边对附近的村庄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村民们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纷纷躲进了马驼山了。
其实,当时驻扎在马驼山内的游击队不过20余人,而且手上缺少枪支弹药,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他们根本没有胜算。
但是,为了保护躲进山里的村民们,游击队队长蒋明耀立即制定了严密的防守计划,他的战术就是出奇制胜。
马驼山距离日军的据点名山岭五公里,山上杂草丛生,乱石层层叠叠,日寇的机枪与火炮根本发挥不出威力,最适合的就是游击战。
为了抓到山中的游击队员,日军只能冒险进入到马驼山的腹地。
既不熟悉地形,又没有火力优势的日本鬼子一进入马驼山就遭遇到了当头棒喝。
游击队员们利用灌木丛与乱石作为伪装,一看到有日本鬼子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匕首地将小鬼子割喉或者用自制的梭镖将他们的喉咙刺穿,然后又迅速消失在山林之中。
鬼子们被游击队员的这种战术打得措手不及,看着一个个倒在地上的尸体,他们只能胡乱扣动扳机,向着山林扫射,枪声在马驼山内回响,但是他们根本看不到游击队员们的身影。
鬼子们大举进山搜寻,非但毫无收获,反而损失惨重。
于是他们在山上高处的一块青石处架起了两挺机枪和两门火炮,每隔几分钟就交替扫射一次,每隔两个小时就放上数炮,可是此举依然毫无作用。
一连几天,进山的小鬼子们每天都在心惊胆战当中度过,他们总是能看到战友的尸体莫名其妙地倒在他们身边,却根本没看到他们是怎么死的。
无计可施的小鬼子们只好狼狈不堪地撤出了马驼山,但是他们并不想轻易放弃搜寻游击队员的想法。
日军仰仗着充足的补给继续增派人手,将整个马驼山给团团围住,然后放火烧山。
熊熊燃烧的大火立刻就席卷了整座马驼山,就连天空都被映成了赤红色。
三、游击队员毫发无伤,日本鬼子魂断马驼山
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原来还郁郁葱葱的马驼山一瞬之间就变成了一片焦土,黑漆漆的一片,毫无生气。
小鬼子们看着眼前的场景,认为游击队员们肯定是活不成了,于是决定撤退。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游击队员蒋根元和蒋开元突然从山中出现,向着日军射击。
看到毫发无伤的游击队员,鬼子们都傻了眼,他们怎么都想不通,整座山都被烧光了,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原来,马驼山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岩洞,而且这些岩洞互相连通,里面还有非常丰富的地下水,因此无论日本鬼子怎么放火,却根本烧不到游击队员和村民们。
在观察到日军准备撤退之后,游击队队长蒋明耀令蒋根元和蒋开元偷偷来到山下,瞅准时机,向日寇开枪,就是为了引他们再次上山。
看到游击队员没有死的日寇果然上当,恼羞成怒的日军队长,举起指挥刀就带着大队人马冲进了马驼山。
蒋根元和蒋开元跟小鬼子们玩起了捉迷藏,带他们四处乱窜,最终引得日本鬼子们纷纷走散。
在蒋明耀的带领下,游击队员连续作战四天三夜,神出鬼没地将日军各个击破,进入马驼山的小鬼子最终全部命丧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