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良好家风好家训每日展播(十一)

(来源:天水妇联)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是文明的摇篮,家风是精神的纽带。中华民族自古以“修身齐家”为立世之本,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到“百善孝为先”,家风家训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德行,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家风家训的深意尤为重要。近日,天水市妇联开设【中华优良好家风好家训每日展播】专栏,旨在通过真实故事、经典训诫和当代实践,展现家风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深远影响。每日一文,或品读古人家训,或聆听平凡家庭的感动瞬间,或探讨家风传承的现代意义。愿这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滋养心灵,唤醒我们对传统美德的敬畏与传承,为后世树立榜样。

朱德:"补丁哲学"中的勤俭家风 三章铁律守清廉

在四川仪陇的深山中,少年朱德赤脚挑水时总要把木桶灌得满满当当,只因养母刘氏叮嘱"半丝半缕不可轻"。佃农家庭的餐桌上常年只有杂粮野菜,母亲钟氏却能将粗布裁成四季衣裳,将桐油灯芯捻得细长,用《朱子家训》中"居身务其质朴"的智慧,在清贫岁月里滋养出元帅骨子里的节俭基因。直到成为八路军总司令,他仍穿着补丁军装,将磨破的床单改成枕套,把"粗茶淡饭吃饱就行"挂在嘴边。

在延安时期,朱德总司令的长子朱琦穿着打着补丁的军装参加检阅,被工作人员发现后欲为其更换新装。朱德得知后却严肃地说:"战士们都在前线打仗,咱们当父母的怎么能让孩子搞特殊?" 这个故事背后,折射出朱德家族传承百年的"补丁哲学"。1947年冬天,朱德将女儿朱敏穿旧的棉衣改小后送给孙子,自己却穿着用旧公文袋改制的"皮夹克"。当工作人员劝他添置新衣时,他指着身上补丁笑道:"这些补丁都是革命勋章,每块补丁都见证着咱们的创业历程。"

这种勤俭家风渗透在生活细节中:朱德要求全家每月开"经济会议",连买针线都要记账;子女们用旧报纸糊墙,用米汤浆糊修补书籍;就连招待客人,也坚持用搪瓷缸代替茶杯,用竹筷替代银筷。周恩来曾感慨:"朱老总家的账本,记满了革命者的清白。"

"对党和人民要忠心!"这是朱德临终前仍紧攥的红色家训。抗战时期他连两百元赡养费都需向友人募捐,却将全部积蓄捐作党费;儿子在前线牺牲后,他强忍悲痛写下"不要孝子贤孙,只要革命接班人"。正如《荣哀录》中记录的祖母治家之道,他把"恒心、忠心、热心、爱心、公心"刻进家族血脉,让后辈明白:朱家的门楣不是高官厚禄的台阶,而是为国为民的烽火瞭望台。

最令人动容的是朱德的"三不原则":不许子女搭乘他的专车,不许亲友托事,不许讲究吃穿。当孙子因公受伤需调职时,他坚决反对:"革命后代就要到基层锻炼,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接班人!"

这种家风影响深远。朱德逝世后,子女们将他生前穿了23年的旧皮袄捐给纪念馆,这件缀满36块补丁的皮袄,与他手书的"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题词,共同诠释着中国革命者的精神密码。正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所言:"勤劳节俭不是小气,而是对劳动人民最深沉的敬意。"

从佃农之子到开国元帅,朱德用87年人生诠释:真正的贵族精神不在锦衣玉食,而在"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八十字家训里。这盏穿越百年风雨的家风明灯,至今仍照耀着新时代的家国长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