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战略博弈升级的背景下,澳大利亚近期对华采取的两项关键行动,充分暴露其政治投机与战略短视的本质:
一、澳大利亚对华"背刺"的两大核心动作
1. 撕毁中企达尔文港99年租约
中国岚桥集团2015年通过国际竞标以5.06亿澳元(约22.3亿人民币)获得达尔文港经营权。该港口在被中企运营的十年间,吞吐量从500万吨飙升至3000万吨,创造3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北领地GDP增长2.3%。但2025年4月,澳总理阿尔巴尼斯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岚桥集团主动出售港口,否则将启动强制征收程序。
值得关注的是:
美澳军事勾连:港口旁的美军基地早在租约签署时已存在,2024年美国更投资2.7亿美元扩建军事设施,所谓"安全威胁"实为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的地缘布局。
法律双标:澳政府拒绝支付29亿澳元违约金,却要求中企"自愿出售",这种强买强卖违背《中澳投资保护协定》第11条关于征收补偿的规定。
2. 拒绝中澳联合应对关税战
在中方提出共同应对美国34%惩罚性关税的建议时,澳大利亚以"保持贸易多元化"为由拒绝合作。数据显示:中国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39%,而美国仅占4.7%。2024年中澳贸易额达3270亿澳元,其中铁矿石占比62%。
澳方此举导致:
经济自残风险:若中国削减铁矿石进口10%,澳GDP将损失0.3%,西澳州矿业税收将骤降18亿澳元。
战略附庸本质:澳外长黄英贤曾承认"美国决定我们70%的外交政策",此次配合美国关税战,是为换取《奥库斯协议》框架下的核潜艇技术。
二、恩将仇报的三大铁证
1. 经贸领域的"过河拆桥"
中国在2025年初刚解除对澳龙虾、葡萄酒等产品的进口限制,并签署价值120亿澳元的液化天然气采购协议。但澳方随即在安全审查中针对中企,仅2025年3月就发起17起涉华"国家安全调查"。
2. 地缘博弈的"趁火打劫"
美国对澳钢铝加征25%关税时,澳政府不仅未抗议,反而配合美方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电池组件进口。这种"挨打立正"的姿态,与其在达尔文港事件中的强硬形成鲜明对比。
3. 历史教训的"选择性遗忘"
2020-2022年澳大利亚因反华政策损失超200亿澳元贸易额,美国却趁机抢占其在华牛肉、煤炭市场份额达37%。如今澳方重蹈覆辙,正在重演"被美国收割"的悲剧:必和必拓等英美资本控制着62%的澳大利亚铁矿利润,而中国已与几内亚签署150亿吨铁矿开发协议。
三、战略短视背后的深层逻辑
澳大利亚的抉择本质上是中等国家在霸权秩序下的生存困境:既想享受中国市场的经济红利,又试图通过依附美国获取安全保障。但历史规律表明,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骑墙策略,终将导致战略透支——正如《悉尼先驱晨报》所警告:"当渥太华、布鲁塞尔甚至东京都在捍卫自身利益时,堪培拉却在给霸凌者递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