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这几天,是真的急了。
对外他嘴上还在硬撑,说“我们和中国沟通很好”“很快会有重大突破”,可据CNN爆料,私底下连吃了中方好几次闭门羹,说白了,就是没人理他。
中方的态度一直明确,压根儿没给机会。到现在已经整整9天,白宫连一通像样的通话都没安排上。
这事儿对特朗普来说,不光是面子挂不住,更要命的是内部压力正一波一波地往上涌。
你看他最近说话的方式也变了,一边说中国“占了美国便宜”,一边又说“我们终究会达成双赢”。
这前后态度反差,背后就写着俩字:破防。
电话不通,难道是因为美国的强硬招数没有奏效吗?
显然不是,事实上,中方在面对特朗普的呼叫时,只是没有给出直接回应。
CNN还指出,中国方面已经多次拒绝了安排中美之间电话会谈的请求。
可以想象,中国的回应并非简单的“忽视”,而是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如果要谈判,那就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单方面的威胁和施压。
但是美国方面似乎有些拿不准态度,特别是关于与中国的贸易谈判。
美媒CNN爆料称,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他们不打算主动去联系中国,特别是就关税问题谈判。
美国方面的逻辑是,这一切的责任都在中国,认为正是中方通过加征报复性关税,才加剧了当前的贸易冲突。
你看,美国的意思是什么?他们可以任意加关税,但如果中国还手,那就被说成是“制造冲突”,简直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更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的是,特朗普居然指示自己的团队,要“等中国迈出第一步”。怎么说呢?这话听着就像是在告诉中国:“你们先行动,等你们开口。”
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重新崛起”的美国,还是一个只会单打独斗的“孤岛”?
世界早就告诉了他答案: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自左右全球经济的发展。
无论他是否愿意接受,世界早已变得更加紧密,各国的经济命运早已绑在一起。
其实不难看出,特朗普的态度已有所缓和,毕竟外界的反馈,时时刻刻在证明,他这把真的玩大了。
过去几天,他就接到了三大坏消息,几乎每一条都在挑战他作为美国领导人的权威。
别说特朗普会不会被这些打击压垮,光是这三件事的组合,已经让很多人开始怀疑,他还能不能保持住美国的经济和全球影响力。
首先,股市的反应就让人有些震惊。
前一阵子,特朗普宣布暂停对75个国家实施对等关税,这一下子让股市短暂回升,似乎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好景不长,股市很快就回到了低迷状态。
美联储的高层已经开始公开警告,称美国经济正面临严重衰退的风险。
这可不是小事,意味着美国可能将走上经济衰退的道路,连那些平时总是支持特朗普的人,也开始觉得他这回玩大了。
接下来就是美国债务的危机。
4月10日那天,美债遭遇了大规模的抛售。到今年6月,美国将有6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
尽管财政部长拼命呼吁,试图稳定市场,但债务持有者显然没在听,美国的债务危机正迅速变得不可忽视,甚至连日本美国的最大债主之一,似乎都在抛售美债。
日本这么一个对美国极为依赖的国家,居然也开始退出,反映出的危机感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合作也足够让特朗普头疼。
欧盟和中国终于达成一致,准备就取消电动汽车关税展开谈判。
这是一个本来因为美国的游说而一直搁置的议题,现在突然加速。这意味着什么?
在特朗普的压力下,欧盟开始考虑与中国的合作,而这无疑对美国来说是一记重击。
如果欧盟和中国的关系继续深化,特朗普的计划恐怕会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这边态度一亮明,特朗普那边立马换了腔调,话锋一转,就开始试着把气氛缓一缓。
面对美国媒体,他语气显得没那么硬了,说美国其实一直是想跟中国坐下来好好谈的,达成一份大家都能接受的协议才是最终目标。
特朗普的原话大概如下:
“美国希望跟中国达成协议,我们终究会找到双赢的办法,长久以来,中国真的一直在占美国的便宜”。
他还顺势抛出一句老调重弹的话,说这些年美国一直在吃亏,觉得中国在贸易上占了不少便宜。
听起来像是在陈述事实,其实更像是在给自己之前的强硬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好像他想告诉大家,美国出手,是被“逼”的。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确实很大,这谁都承认。可逆差就等于吃亏吗?
那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说话。美国是全世界最大消费市场之一,买东西靠进口早就是习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就主动把制造业往外推,把重心放在了金融、科技和品牌溢价这些“轻资产”的地方。
换句话说,他们把生产这件事交给了别的国家,自个儿当上了“设计师”和“品牌主理人”。
在这种结构下,美国向中国买东西多,是因为中国生产得起、供应得上、价格也合理。
这本来就是全球分工的常态,美国得了实惠,消费者享受了低价商品,而中国赚的是辛苦钱和制造能力。
这哪叫占便宜?这叫各取所需。你自己砍掉了工厂,把订单交出去,回头又怪对方货出太多,这逻辑也太绕了点。
特朗普所谓的“吃亏”,更多是情绪宣泄。他要的是让选民觉得,美国在他手上“强硬”了,可真正让美国制造重新崛起的工程,从来不是加个关税就能搞定的。
如果真想解决问题,得从产业结构、技术更新、人才培训这些根子上动手。把问题全甩给中国,这种“甩锅式逻辑”,听听可以,真做没用。
俄罗斯财联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