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在南阳武侯祠手书出师表”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历史事实方面

• 岳飞行踪不符:据《宋史·高宗本纪》及《鄂王行实编年》等史料记载,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岳飞正奉诏自鄂州(今湖北武昌)启程赴临安(今杭州)觐见宋高宗,途中经江州、池州等地,行程路线与宛城(今南阳)毫无交集。

• 地理环境不合:南宋初年,宛城属金国控制区域。绍兴八年正值宋金和议谈判期间,岳飞作为抗金主帅,绝无可能冒险深入敌占区游览武侯祠。

• 武侯祠建造时间不符:南阳武侯祠始建于元代,宋代时尚未存在,岳飞不可能在宋代去一个尚未建造的祠堂手书《出师表》。

文献记载方面

• 南宋至清初无记载:从南宋至清初近七百年间,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岳飞手书《出师表》一事,直到清光绪年间任恺刻石,才突然现世,且其墨本来源模糊,自称购自“江南彭城”,却无宋代至清中期流传记录,显系明人伪托。

• 题跋内容矛盾:题跋末尾加盖“少保”印章,但岳飞受封少保系绍兴十年(1140年)之事,绍兴八年时其官职仅为太尉,印章使用显属僭越,直接暴露伪造痕迹。

书法鉴定方面

• 笔迹不符:南宋《凤墅帖》收录的岳飞三封军营书简真迹,经宋史专家邓广铭比对,其笔法、签名与南阳《出师表》截然不同。真迹笔力雄健、结构严谨,而南阳题跋则显刻意模仿之态,尤其“飞”字写法差异显著。

• 避讳失当:题跋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一句,竟未避宋钦宗赵桓名讳。南宋臣子绝不敢犯此大忌,如高斯得奏疏中提及汉桓帝时,均以“元帝”代指,可见此作非南宋人所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