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反转?“上海地铁第一喷射战士”身份曝光,受害者有罪论上演

文|2号探秘人

编辑|2号探秘人

那是 4 月 8 日晚 6 点 30 分,上海地铁 1 号线车厢内被晚高峰的人潮填满,拥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每一寸空间都被乘客们紧紧占据。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也让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有了可乘之机。

一名年轻女子专注地把玩着手机,沉浸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对悄然迫近的危险毫无察觉。

突然,她感觉臀部传来一阵异样的凉意,紧接着是一股黏腻感,这突如其来的感觉让她瞬间惊恐起来。

她猛地转身,眼前的一幕让她愤怒又崩溃 —— 一名 41 岁的男子姚某正慌张地提裤子,拉链还未来得及拉上。

而自己的裤子上赫然出现了一滩不明液体。

女子的情绪瞬间失控,崩溃大哭起来,她愤怒地质问男子:“你脱裤子把东西弄我身上了,你到底想干啥!”

那颤抖的声音里,满是恐惧与委屈。

然而,姚某却一脸无辜,不但矢口否认自身行径,还紧紧攥住女子的手腕。

他想要用这种方式蒙混过关,让女子闭嘴,掩盖自己的丑行。

幸得周围乘客反应迅捷,刹那间,正义感被点燃。

一位女生即刻掏出手机开始录像,语气斩钉截铁:“姐妹,我正录视频呢,我陪你去报警!”

她的举动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慌乱的女子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支持。

在她的带动下,其他乘客也纷纷伸出援手,有的迅速堵住车门,防止姚某逃跑。

有的则帮忙拨打报警电话,大家齐心协力,将姚某围在中间,让他无处可逃。

现场拍摄的视频也出现在抖音上被人们所关注。

视频中那令人作呕的画面,以及女子无助的哭泣,刺痛了每一个人的眼睛。

网友们纷纷对姚某的行为表示愤怒和唾弃,并调侃他为 “上海地铁第一喷射战士”,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称呼迅速在网络上走红。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网友们的好奇心愈发强烈,开始深扒姚某的身份信息。

不久之后,姚某的身份便被公之于众。

他就职于某公司管理层,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且已组建家庭,步入婚姻殿堂。

本以为他有着体面的生活,应该有着相应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可现实却给了大家狠狠的一巴掌,他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对自己身份和家庭的亵渎。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4 月 10 日,一名 36 岁男子杨某为了博眼球、获取流量,在社交媒体上编造虚假 “内幕”。

称姚某与受害女子相识,整个事件是二人事先约定好的 “剧本杀”。

这一虚假消息瞬间激起千层浪,舆论一片哗然。

部分网友没有经过思考和求证,就盲目相信了杨某的谣言,开始质疑受害者,“受害者有罪论” 也随之甚嚣尘上。

这些网友发表了一系列颠倒黑白的言论,他们帮着猥亵男子说话,指责受害女子 “穿着暴露”“举止不当”。。

甚至对女子进行言语攻击,仿佛犯错的不是姚某,而是受害者。

离谱!“受害者有罪论” 甚嚣尘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犹如闪电,而 “受害者有罪论” 就像一颗毒瘤,在谣言的滋养下迅速生长,肆意蔓延。

一些网友仅凭杨某编造的谣言,就开始对受害女子进行恶意揣测和指责。

“这女的肯定也不是什么正经人,说不定是故意穿成这样勾引男人。”

“一个巴掌拍不响,她自己肯定也有问题,不然怎么就她被盯上了?”

这些话语充满了偏见和恶意,完全不顾及受害者的感受。

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 “情感专家” 也跳出来发表 “高见”,一本正经地分析道。

这种毫无根据的分析,让人不禁怀疑这些 “专家” 到底有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和专业素养。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些言论并非个例,而是形成了一股不小的舆论势力。

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盲目跟风,加入到指责受害者的行列中,使得 “受害者有罪论” 甚嚣尘上。

在他们眼中,似乎受害者的痛苦和遭遇都变得无关紧要,而他们的无端猜测和恶意指责才是正义的化身。

当 “有罪论” 成为利刃:那些令人痛心的案例 女销售看房噩梦

曾有这样一起令人发指的案件,一位房产女销售陈女士,在带男顾客看房时,遭遇了一场噩梦。

那天,男子佯装对房子很感兴趣,热情地与陈女士交流,成功获取了她的信任,让陈女士单独带他去看房。

可一进入房间,男子立刻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掏出匕首威胁陈女士,抢走了她身上仅有的 400 元现金。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随后,男子竟兽性大发,强行侵犯了陈女士。

由于力量悬殊,陈女士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不敢进行激烈反抗 。

事后,惊魂未定的陈女士选择了报警,但出于对名声的担忧,她在报警时只说了自己被抢劫,隐瞒了被侵犯的事实。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场的情况不对劲,经过再三询问,陈女士才哭着说出了全部真相。

很快,警方根据监控等线索将嫌疑人抓获。

可令人愤怒的是,嫌疑人在面对指控时,不仅毫无悔意,还厚颜无耻地辩解道,当时陈女士也有反应,并且表现得很享受。

所以两人是 “你情我愿”,不能算侵犯。

这一事件曝光后,网络上一些人竟然也秉持着 “受害者有罪论”,质疑陈女士为什么要单独带男顾客看房。

是不是她的某些行为给了对方错误的暗示。

这些言论简直荒谬至极,受害者遭受了如此可怕的伤害。

不仅要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还要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这对她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二次伤害。

按摩店的黑暗 45 分钟

还有一位女大学生花花的遭遇同样令人痛心。

那天,她和男友一起去学校附近的按摩店放松,本以为是一次惬意的体验,却没想到陷入了地狱般的 45 分钟。

按摩店内,花花和男友被安排在不同床位,中间仅用帘子相隔。

给花花按摩的男技师见她年轻漂亮,竟起了邪念。

他先是借着按摩的机会,偷偷抚摸花花的隐私部位,见花花没有反抗便愈发大胆,最后直接趴在花花身上,强行侵犯了她。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 45 分钟,而花花的男友就在一帘之隔的地方,她却因为极度恐惧,没有出声求救,也没有反抗。

第二天花花情绪崩溃,才将此事告诉男友并报警。

男技师在被质问时,却狡辩说花花没有反抗,所以他认为花花是自愿的。

事件曝光后,网上又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质疑花花为什么不反抗、不呼救。

甚至有人说她 “肯定也有问题,不然怎么会遭遇这种事”。

这些言论完全忽视了受害者在遭受侵害时可能出现的恐惧、麻木等心理状态,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受害者有罪论” 背后心理

在 “上海地铁喷射战士” 事件中,“受害者有罪论” 甚嚣尘上,令人愤怒又痛心。

这种荒谬言论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因素。

首先是跟风心态作祟。

在信息时代,网络传播速度极快,很多人在获取信息时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当一个看似 “新奇” 的观点出现,比如杨某编造的虚假 “内幕”,一些网友便不假思索地跟风转发、评论。

他们并非真的经过深思熟虑,只是盲目跟从大众的看法,觉得大家都这么说,那肯定就是对的。

这种跟风行为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扩散,使得 “受害者有罪论” 的错误观点越来越有市场。

其次,是部分人内心的冷漠心理和缺乏同理心。

当面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他们没有设身处地去感受受害者的痛苦,而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一种冷漠甚至苛刻的标准去评判。

在他们眼中,受害者的遭遇似乎与自己无关,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来显示自己的 “独特”。

却全然不顾自己的言论会给受害者带来怎样的二次伤害。

最后,许多人从小就被灌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观念,他们渴望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里,认为每个人的遭遇都是应得的。

当面对犯罪事件时,为了维护这种内心的 “公正” 信念,他们会下意识地寻找受害者自身的 “过错”,以此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总结:

键盘侠们吃瓜别带毒,没有实锤别当节奏大师

下次看到受害者被群嘲,还是理性吃瓜。

偷偷告诉你们,某神秘地铁事件的真相还在解锁中...

据说监控录像可能正在憋大招?

下回碰到"甩锅侠"出没,你是选择一键举报,还是亲自下场秀操作?

参考资料:

上海地铁猥亵事件三天后,涉事男子公司称其被开除,职...|极目新闻

男子在地铁车厢猥亵女乘客!上海警方最新通报→|鲁中晨报

保险销售女子与男客户宾馆见面遭猥亵,客户妻子:这不是很正...|搜狐网

女大学生足疗店遭男技师扒内裤,跪着背对遭猥亵,老板处理太...|搜狐网

情侣一同按摩舒压 女友“一帘之隔”竟遭技师性侵 - 看看新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