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庆功宴上,一副司令当众掀桌而去,邓公笑道:随他去吧

综述

回顾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不由得感叹一句真是风雨飘零的艰难之路,从最初的外敌侵略再到后来的武装解决内部斗争,我军在一场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收获了显著成果。

毫无疑问的是,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是三大战役,这其中有以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政府想要统治祖国的野心,将他们的主要军事力量给彻底击垮。

淮海战役是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惨烈战争,对解放军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奇迹,整个战争的艰苦已经无需我们过多去叙述了。

在战争结束后,也就是淮海战役的庆功宴上还发生这样一件趣事:一位副司令在听到玩笑话后当场大怒掀桌而去,当时主持庆功晚宴的可是邓公,但这位副司令丝毫不管不顾,连邓公的面子都不给。邓公见状也没有生气,笑着说:就随他去吧。

淮海战役出了个刘昌毅

1948年11月6日,著名的淮海战役爆发了,此前老蒋为了能打赢淮海战役可以说是几乎压上了全部的身家,从徐州到蚌埠约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国军投入4个兵团、25个军以及4个绥靖区约80多万的兵力,希望能通过此战彻底剿灭解放军,实现战争的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而反观我军方面,包括中原野战军在内的大部队加起来勉强60万出头,难怪老蒋会信心满满。兵力加上装备上的巨大优势让老蒋认为一定能吃下我们,可谁知道解放军是一块儿硬骨头,实现了以弱胜强的伟大胜利。

在战争开始后,负责领导中原野战军的总司令刘伯承敏锐发现了国军兵力部署的弊端,国军本想采取蛇形阵型将我军层层包围,但只要找到蛇的七寸,就能实现一击制敌,彻底歼灭。

对国军来说,这个七寸就在宿县,如果我军能拿下宿县,就能截断国军徐州和蚌埠两方军队的互援,还能干扰其后方粮草运输,宿县的战略位置对国军来说极为重要。

整个过程无需我们过多叙述,在解放军的层层包围下,宿县最终被成功解放,彻底给予国军致命一击,也是为后续淮海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战争结束之后,邓公邀请诸位参加淮海战役的将军们庆功,宴席上诸位将士也是非常兴奋,淮海战役的胜利几乎代表着国军最后一丝希望的丧失,我们苦战的黑暗终于迎来了一丝黎明,这怎么能不让人高兴呢?

邓公也在庆功宴上和众位将士们开起了玩笑,彼时刚好看到同桌的刘昌毅正在大快朵颐,邓公微笑的走到他面前说:“你的部队确实作战勇猛,就是多吃了500斤肉啊!”

刘昌毅在淮海战役中任第三纵队的副司令,在围剿宿县的任务重,他率领部队偷袭了宿县火车站,不但缴获了大量的军火弹药,还将其看守将领给活捉了回来,功劳非常大。

在其他将领看来,邓公走过来开的这个小玩笑,本身就是对刘昌毅能力和战功的认可!可随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刘昌毅本人在听完邓公的话后竟然冷哼一声,掀桌而去。

这可让在场的众人摸不着头脑了,好在邓公本人并不在意,只是乐呵呵地让他走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昌毅做出这般出格的举动呢?其实整件事说到底也是个误会。

庆功宴上闹了个大乌龙

刘昌毅在15岁时就已经跟随路过的红军加入我党作战了,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他作战勇猛,不畏强敌,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像淮海战役中任命刘昌毅为第三纵队副司令,这就是对其能力的认可。

打仗方面没什么问题,可刘昌毅在做人方面就有些“不足”了,当然这种不足并不是说他是个坏人,恰恰相反,刘昌毅继承了农民的率真与正值,热衷于为老百姓打抱不平,一腔热血全都奉献给了祖国,可是他本人性子直,好多时候老是转不来弯。

他本人在打仗时还有个特别的习惯,简称“四不走”:没有吃好不走、没有好酒不走、没睡好觉不走、见不到敌人不走,邓公正是明白刘昌毅的打仗作风,这才在接风宴上给他开了这个玩笑,调侃之意下也是赞扬他们的部队接连获得胜利,不然咋能吃这么多肉呢?

可是刘昌毅愣是没领悟出来这层意思,他以为邓公是在责怪他铺张浪费,这下老实人的心理就不乐意了,我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吃点肉你也要多说两句?气不过的刘昌毅当即离席,脑下了这么个大乌龙。

但好在随后经人解释刘昌毅才明白邓公的玩笑话,这下轮到这位老实人不好意思了,一个大将军羞答答的跑来给邓公认错,闹得大家哈哈大笑。

邓公同样也知道刘昌毅的为人,自然没有过多为难他,也就当成一桩趣闻过去了。

结语

我们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但在这种残酷之下,是一群可爱的战士们舍身付出,才换来我们如今的和平与安定。

那个时候战士们没有别的心思,只是一昧的去打仗,每打赢一场战争,就意味着离胜利更近了一步;如今我们享受到了先辈们付出的伟大成果,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英雄事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