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俄乌战局的决定性因素出现了

普京犯了一个顶级战略家都难避免的失误

这是乌克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建构”时刻。

不知不觉间,

这场21世纪影响最大的战争已持续近一个月了,战争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战争异常的焦灼、僵持,你看不到双方有任何称得上“进展”的消息,而且边打边谈。

1

这应该出乎多数人的意料,

在绝对实力对比上看,乌克兰无论是军队装备、经济水平、工业能力完全比不上俄罗斯。

而物质差距在开战后,随着援助和制裁不断缩小,普京是个精明的政治家,他能想到物质差距会趋于持平。

那普京依然敢打这场风险巨大的战争,信心从何而来呢?

雷蒙阿隆认为,

战争双方的实力,不取决于绝对的物质资源,而取决于其能调动的资源。而调动资源的能力取决于社会对政府的支持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普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可以快速获胜。开战前的乌克兰绝不是今天看到的这般团结,其内政相当糟糕。

自乌克兰脱离苏联进行社会转型后,腐败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金融寡头在国企私有化过程中控制了经济命脉,并拥有左右政局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

民众长期对政府不信任,投票率极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泽伦斯基能从演员被选为总统,背后是民众对职业政客的无奈。

数据显示,19年乌克兰总统大选的投票率仅为45%,而

泽伦斯基得到了其中的70%,这意味着全国只有三成民众支持总统。

而泽伦斯基上台后的表现,只能说勉强合格。倒也不是他无能,而是既得利益群体对议会、政府的渗透太深,以他有限的权力,并不能改变什么。

东边两个亲俄省份长期以来动荡不安,最终让乌克兰签下了耻辱的《明斯克协议》,

当俄军直接进入克里米亚时,乌克兰能做的只有口头抗议。

(俄罗斯“兵不血刃”占领克里米亚)

而另一边,普京在俄罗斯的支持率也一直超过半数,而且普京对暴力部门有绝对的控制权,权柄和泽连斯基政府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我要是普京,从现有能得到的客观信息来看,怎么都是优势,而且

最大的还不是物质优势,而是动员能力优势。

2

但克劳塞维茨说的真对,战争是人类最具偶然性的活动,永远只能算出概率。今天的乌克兰能抵抗到这种程度,不得不说是奇迹。

我认为这个

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乌克兰完成了民族国家的建构。

这个过程自2014年开始,而俄乌战争是个测试,乌克兰通过了,这是普京没料到的。

从乌克兰的历史来看,

它真正作为行政意义上、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也就是几十年的事。

大部分时间里,它都作为大国的行省或卫星国而存在。

(基辅罗斯的建立后,成为基督教东扩的桥头堡)

第一个在乌克兰这片土地上建立君主制国家的,是公元882年的维京人,而被征服的是东斯拉夫人,前者成为了贵族阶级。

而到了1240年,蒙古人灭了基辅罗斯,以其一贯的统治风格,将贵族阶级屠戮殆尽,所以剩下的罗斯人(其实就是斯拉夫人)开始分裂并形成三个民族。

这三个民族分别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所以

直到14世纪,乌克兰族才产生,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

但民族产生了,国家却一直没有。14世纪,乌克兰人被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统治。1654年,换成了沙俄,18世纪俄罗斯继续扩张,拥有了今天乌克兰的几乎全部土地。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熟悉了,二月革命沙皇倒台,

1922年苏联成立,乌克兰被迫成为“加盟国”,实际上并没有独立主权

,所以赫鲁晓夫才敢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

但是苏联的比过去那几个主子残酷多了,动不动就饿死几百万人。1990年苏联解体前夕,无力阻止境内的分离主义势力,次年乌克兰政府发表国家独立宣言。

到了1991年,足足六百多年,乌克兰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

而这个国家形成的最大动机仅仅是不满苏联的统治,而整个独立过程没有流血,这个果实得来的过于轻松。

查尔斯.梯利认为,战争推动了国家的形成。在战争中,人们因共同经历的苦难而形成了凝聚力,形成了建构国家的条件。

可是

乌克兰并没有经历战争就获得了独立,国内的130多个民族并没有多高的认同感。

它没有波兰强烈的“复国精神”,历史上乌克兰一直都依附于大国。

独立后的乌克兰不仅成为了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还失去了核武器。过去靠依附大国获得的成就感和安全感也不复存在,

因此苏联垮台后,乌克兰就出现了亲俄势力。

亲俄势力不仅存在于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南部的克里米亚,在整个乌克兰都有很大影响力,亲欧和亲俄一直是乌克兰政党角逐的主要议题。

2005年,亲欧派上台,俄罗斯立刻给与了经济制裁,效果立竿见影。2010年,亲俄派在经济危机中卷土重来,但在2014年的政变中被赶下台。

3

2014年,预感亲俄派将要输掉大选,普京没等到亲俄派已掌权的克里米亚慢慢宣布独立,直接进行了军事干预,这成为了乌克兰的历史拐点。

过去,乌克兰军队在俄罗斯面前不堪一击,是因为俄罗斯面对的是乌克兰松散的政府,人民和国家的关系,只是交税和征税。

而今天普京要面对的,是乌克兰的人民整体战,泽伦斯基的支持率飙涨到90%。

2014年之前,乌克兰的公民还没有和国家深度绑定,但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一切都变了,危机感开始塑造民族意识,乌克兰人只有两种选择,加入俄罗斯或者做乌克兰人。

很明显,后者占了主导。

宁可遭受炮火的洗礼,也不愿意成为大国的一部分,这种事情在乌克兰漫长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发生。

如果普京当年在进攻克里米亚时,继续乘胜追击占领整个乌克兰,他需要担心的只有欧美。而

今天普京已经错过了这个时机,乌克兰人的国家意识已经成型了。

从历史上看,国家意识成型后,极难建立统治。

因为你要消灭的不只是政府和军队,还有源源不断不服的民族主义者,只能通过暴力使其屈服。就算泽连斯基政府被消灭、乌克兰武装被解除,俄也无法吞并乌克兰。

然而这八年,

乌克兰又得到了两个极佳的条件,一是来自它国的武器和经济援助,二是东部持续不断的战争,培养了了大批有经验的士兵。

战争开始后的一段历史里,物质或许是最重要的因素。而

到了这个阶段,物质因素已不占主导作用,战斗意志成为了影响俄乌战争结局的最关键因素。

今天俄乌任何一方不会打到死掉最后一个士兵,所以在不以消灭对方全部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战争中,

战斗意志的丧失,等于战争的失败。

普京对乌克兰人的战斗意志产生了误判。

其实这也是战争开始前最难评估的因素,普高估了俄罗斯军的战斗力,而低估了乌克兰人的抵抗力,错误的经验来自于克里米亚。

4

历史上误判对手战斗意志,导致战争无法达到政治目标的案例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二战时期的美日太平洋战争。

为什么日本敢于和一个钢铁生产量十倍于自身的超级大国挑战,

当时军部的自信来源于对美国民主制的不屑,觉得美国人的战斗意志很低。

日本军部认为,美国人在享乐中堕落,一旦打仗死人,就会立刻失去勇气,寻求停战。事实上美国当时确实表现出了这样的姿态,尤其是坚决拒绝参与二战,保持孤立。

所以日本军部才制定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

一旦珍珠港被拿下,整个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岛链就会形成一片“防御地带”,把美国拖入持久战,用时间拖垮美国的战斗意志。

日本相比美国,战斗意志从外在来看绝对要更强。美国因为族裔、宗教问题社会看似分崩离析,而日本人则围绕在天皇周围,具有强力的民族认同感。

但是日本人低估了民主制美国,它的战斗意志是“防御状态”的,

如果它下决心真的要跟你打,职业军队的战斗意志丝毫不比被洗脑的昭和愤青们差。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这样的误判依然不停发生着:美国对塔利班的误判、拿破仑对亚历山大的误判、斯大林对芬兰的误判,这些误判者中不乏战略天才。

战争没有赢家,但战场上有,普京依然具有主动权。

是持久、无差别的轰炸将动摇乌克兰人抵抗的意志?还是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能抵挡住恐惧,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

不得不说时势造英雄,泽伦斯基并不是一个高超的行政管理者,却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得极其出彩,

对于军事外行人而言,他的作用就是鼓舞战斗意志,这一点看,他做到了。

但无论如何,希望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