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发起301调查并发布拟议限制措施,美方还出台《重建美国海事主导地位》行政令。美方做法表面上以“国家安全”和“产业复兴”为名,实则暴露了美国在产业政策上的系统性失灵与战略短视。这种以单边主义逻辑强行切割全球供应链的行为,不仅违背市场规律,更如中国古语所言“损人不利己,害人终害己”,最终将反噬美国自身经济利益,加剧其国内矛盾。以下从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违背世贸规则,自食“画地为牢”之果
中国造船业作为改革开放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始终遵循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其税收优惠等政策具有普惠性,符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的“非专向性”要求。反观美国,实施单边保护主义措施,既违背程序正义,又缺乏实体法依据,践踏多边贸易体系。美方拟征收的港口费是变相贸易壁垒,破坏全球海运市场的公平竞争逻辑,导致国际贸易体系分崩离析。《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曾多次因301关税被WTO裁定违规,如今故伎重施,其双重标准恰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终将削弱自身国际规则话语权。
二、保护主义反噬,陷入“饮鸩止渴”困境
美国拟对使用中国制造船舶的运营商征收高额费用,并强制“国货国运”政策,实为“剜肉补疮”之策。数据显示,美国籍船舶运力仅占全球1.4%,若强制要求5%-15%出口货物由本土船队承运,需新增至少300艘巴拿马型船舶,但美国当前年造船能力不足10艘,需耗时30年才能满足需求。此举将直接推高美国农产品等出口运输成本,削弱其国际竞争力,导致年损失超50亿美元。此外,制裁措施将引发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加剧美国通胀压力。有业内专家警告,若中美海运成本增加15%,美国通胀率或上升0.8个百分点,强行复兴高成本产业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封闭政策割裂市场,终致“作茧自缚”
中国船舶工业从来都是采用完全开放的全球化模式,建造规范和质量标准遵循国际船级社要求,众多设备自美欧企业采购。美国若限制中国船舶入港,反而会削弱其港口竞争力。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港口可能因成本优势分流货物,进一步挤压美国港口的市场份额。同时,全球航运巨头或被迫调整船舶部署,形成“平行船队”,割裂供应链并抬高全球物流成本。《韩非子》云,“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在强调顺应规律的重要性。美国试图通过《琼斯法案》等保护政策维系造船业,却因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全球份额跌至0.8%,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政策悖论注定难以调和。
结语:合作方为“破局之道”
美国若执意推行301调查,不仅无法重振造船业,反而会加速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中国古语“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早已点明出路。与其以单边制裁转移国内矛盾,不如正视自身产业政策的结构性缺陷,通过国际合作弥补技术短板。唯有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才能避免在保护主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否则,美国的“霸权焦虑”终将成为拖累其经济发展的枷锁。
(作者: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 陈建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