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是“减负担”不是“卸责任”

基层是各级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 但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侵扰,过多杂乱无章的负担,如同一道道无形“枷锁”,牢牢地套在基层干部身上,导致这些同志被繁文缛节、填表留痕、文山会海困住手脚,抽不出精力搞谋划,腾不出时间抓落实。因此,为基层减负赋能,促干部实干担当,既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

减负是卸下不必要的负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由于花样百出的评优排序、繁杂琐碎的填表留痕、五花八门的考核评比,这些过多过滥、可有可无的任务压身,导致层层落实成了层层摊派,一句“属地管理”,就成了某些部门“甩锅”的理由,而基层明显表现出“小马拉大车”式的力不从心,整天陷于繁琐杂务中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就是要减少额外负担,把基层干部从冗杂事务中“解救”出来,从文山会海里“打捞”上来,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拿出更多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减负的实质是为了增效。为基层减负,减负担是出发点,增实效是落脚点。如果做不好“加减法”,以形式主义作风去纠治形式主义,势必把明面上的“考核指标”变身为模棱两可的“文字游戏”,把一贯推行的“层层加码”演变成充满水分的“级级提速”,到头来该减的负担没有减、该干的事情没干好。其实,百姓心里有杆秤,称得出虚招和实功的分量。只有坚持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紧密结合,彻底减掉非必要的任务、不切实际的指标、繁琐复杂的考核,才能充分释放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让减负减到实处减出实效。

减负不是减担子,不能卸责任。卸下“包袱”为的是担起担子。如果认为减负就是“减担当”,对分内之事降低标准,认为减负就是“卸责任”,对应尽之责放松要求,甚至以“减负”之名行“躺平”之实,对肩负的担子悄悄地“撂挑子”,那就背离了减负的初衷。减负不是把责任变戏法,而是给实干腾地方,务必分清该减之负与该尽之责,避免把职责当作负担“减掉”。要充分认识到减负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基层干部充分松绑解压,才能避免基层“小马”被“大车”压垮,形成万马奔腾的干事创业新局面。(作者:王咪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