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卡脖子”,“造车新势力”们不碰插混
插混和增程都是挺好的技术,相比传统燃油车来说,好开、省油、性能强,还是天生智能化平台。不过,近日某重要行业论坛上一位大师的言论又惹波澜。
大师发言的大意是:“如果把插电式的传统结构件省掉的话,就会进化成了增程式”。
言下之意,增程式比插混更先进。这让人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造车新势力”们要么造纯电车,要么造增程式,却从来不碰插混;而那些老牌汽车大厂,比亚迪、吉利、长安、上汽、长城等,不约而同都在插混上发力。
▲传统汽车大厂专注于插混技术路线放大看
“新势力”们不涉足插混,是眼光特别超前?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两大“卡脖子”难解
插混车不是想造就能造,首先,你要有造插混车的资质。
插混、增程都是新能源汽车,但按我国《汽车产业投资规定》,又分属两个产品类别。插混车型归入“燃油汽车投资项目”;而增程式车型归入“纯电动汽车投资项目”。
“新势力”大都属于“纯电动乘用车(含增程式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没有造插混车的资质。
就算拿到资质,想造插混车还要过技术关。
插混车既有增程电驱模式,发动机在某些工况下也要参与驱动,这对于缺乏发动机和变速机构研发功底的“新势力”们来说,软硬件上都很难搞定。
增程技术架构比较简单,发动机只管发电,车子只有纯电和串联两种工作模式,研发匹配难度不大;但插混就不一样了,发动机要参与驱动,工作模式增加了并联和直驱,整车匹配调试的难度比增程高了若干个等级。
发动机、电池、电机都可以从供应商那里买到,但整套先进插混技术谁家也不卖,所以,新势力们对插混就望而却步了。
一句话:新势力们不是不想用插混,是做不出插混,也做不了插混。
插混弥补增程两个缺陷
插混的机械结构和工作模式更复杂、研发匹配难度更大,当然,成本也更高。那些老牌汽车大厂是画蛇添足,非要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吗?
当然不会。坚持插混路线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至少在目前来看,增程技术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
增程实际上是插混的阉割版,说直白些:插混=增程+混动。
增程只有纯电、串联两种模式,前者靠电池给电机供电,后者靠发动机发电给电机供电,整车只能靠电机驱动。
插混的发动机除发电外,还能参与驱动,等于多了一种动力源。所以,工作模式也变成四种:纯电、串联、直驱、并联。
▲串联模式架构相对简单放大看
增程第一个缺陷是:高速、快速路况下效率低、油耗高。
混动技术的奥妙,就是让发动机和电机打好配合,尽量把发动机的运转控制在高燃效区间。在城市路况下,发动机直驱会严重偏离高效区间,这时就用电机驱动(纯电、串联模式)来弥补;而进入快速路、高速路后,发动机直驱非常高效,如果这时候让发动机发电,靠电机驱动,等于多了两次能量转换过程(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电能再转换成机械能),损耗自然大。
增程第二个缺陷是:亏电状态下,加速性能明显下降。
插混有发动机、电机两个动力源,两者可以协同发力,即便电池电量不足,加速能力变化不大。
增程只靠电机驱动,一量电池进入低电状态,电机的输出功率会明显受限,直接表现就是加速性能大幅下降。
老牌汽车大厂做架构更复杂、成本更高的插混,无非是明白增程尚存缺陷,尽量用技术手段去补短板;新势力们走增程路线,无非是因为门槛低、上手快、利润高。
增程比插混整体效率低,行内人心里明镜一般。但某些品牌起劲鼓吹增程技术,刻意把插混描述成一种过时的、落后的技术,这就不地道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回首页看更多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