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三国时,荀攸为曹操出谋划策,为什么今人看郭嘉更胜荀攸呢?

三分真来七分假,《三国演义》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三国人物形象,诸如诸葛亮,关羽,周瑜等等,然其中不乏虚构、夸大之言。不过《三国演义》中关于郭嘉生平的描述却与正史《三国志》中的记载基本相同。

相信许多朋友对于郭嘉的认识也正是来自《三国演义》,虽然演义中对郭嘉并没有虚构、夸大之言,但不得不说郭嘉之所以一举成名,确实还是得益于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演义。现如今我们往往谈到曹魏著名的谋士时,最先想到的往往便是郭嘉和荀彧,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足见郭嘉在今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然而反倒是真正有曹魏“谋主”之称的荀攸却容易被人遗忘,这是何缘故呢?演义自然是一个因素,毕竟演义对郭嘉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再有便是曹操对郭嘉的衬托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荀攸有个非常了不起的叔叔。

荀攸其人

我们先来谈谈荀攸这个人,荀攸,字公达,出身于士族大家(“颍川荀氏”),然其父母早亡,是由其祖父广陵太守荀昙抚养成人。荀攸入仕很晚,直到公元189年才被大将军何招为门客,官拜黄门侍郎,而这时的荀攸已三十有二了。尽管步入仕途,怎奈却为得明主,何进无能,荀攸的才能也并未得以彰显。董卓称霸京师时,荀攸曾与人密谋诛杀董卓,可惜事情败露身陷牢狱,所幸后来董卓被诛才得以安然脱身,可以说荀攸前期的人生是非常不顺的,但也正是因为这前半生的磨砺才造就了后来的一代“谋主”。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县建都,荀攸也于此年在曹操的真诚征召下成为了曹操的幕僚,并被曹操拜为军师,开始随曹操南征北战。那么在曹操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荀攸究竟立过哪些功呢?这里举说几个关键性事例:

一:曹操攻吕布时,正是荀攸献计水淹下邳城而成功的活捉了吕布。

二:官渡之战时,荀攸以声东击西之计巧妙的化解了白马之围,并设计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

三:许攸降曹时献计火烧乌巢,时曹魏谋臣诸将皆存疑虑,曹操也举棋不定,正是因为在荀攸的立劝之下曹操才下定了袭击乌巢的决心。

四:有道是:“郭嘉遗计定辽东”,不过史料中并未记载平定辽东之策为郭嘉所出,倒是当年荀攸立劝曹操放弃攻伐刘表而先消灭北方的二袁(袁绍之子袁谭和袁尚)并随曹操出师北伐,平定辽东后曹操更上表汉献帝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公元214年,荀攸在随曹操征孙权的路上去世,这位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的谋略家就此走完了他的一生。

曹操曾这样评价到荀攸: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故“谋主”之名,荀攸当之无愧。

郭嘉在今人看来更胜荀攸的原因

其一:荀攸只是曹操的谋臣,而郭嘉却是曹操的心腹,更是曹操的托孤之臣。

荀攸只是曹操打天下的谋臣,却很难成为曹操的心腹之人,为什么呢?因为荀攸究竟是向汉还是向曹,曹操本人也很难把握。

一:荀攸出身世家大族,他代表的是门阀士族的利益,而曹操早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世家大族是进行打压的。如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的选举人才方式其实便是为了打破当时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二:荀攸之叔荀彧曾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汉室的忠心,反对曹操称公,而荀彧也因此事而曹操疏远终抑郁而亡,荀攸作为荀彧的亲人,他究竟是像他叔叔一样心系汉室还是一心忠于曹氏呢?曹操无法判断。

再看郭嘉,首先郭嘉确实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不像荀攸一样出身士族大家,其为人洒脱,不拘一格,与曹操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使得两人产生了不少共鸣。郭嘉和曹操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惺惺相惜”,两人都深知对方,故曹操自然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在《与荀彧追伤郭嘉书》中记载到: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

这是当年郭嘉病故后曹操写给荀彧追思郭嘉的一封书信,其中写到“欲以后事属之”,可见曹操早已视郭嘉为以后的托孤之臣。而托孤之臣相比谋臣,那个分量更重呢?这个想必不言自明。

其二:荀攸的名气多少被荀彧所掩盖

谈到曹魏阵营中荀姓谋臣,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荀彧而非荀攸。荀彧有“王佐之才”之称,他是辅佐曹操平定天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关键人物,曹操曾曰:

“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荀彧)是也。公达(荀攸)其次也”

加之荀彧是荀攸的亲叔叔,是荀攸的长辈,这多少使得荀攸名气减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