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扛了四年后,印度低头让步!莫迪目光转向中国了?果然不一般

据界面新闻消息,目前中印双方已就边境问题达成解决方案10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印边境提问。对此,林剑表示,近段时间以来,中印双方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就中印边境的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目前双方已就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下一步中方将与印方落实好上述解决方案。如有相关的消息,中方将及时发布。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突然宣布一则重大消息,其称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上达成协议,边境状态已恢复至2020年以前的巡逻状态。双方军队不再处于对峙局面,而是相互脱离接触。印度公布这一消息的时机颇有深意,彼时中印两国领导人正在俄罗斯参加金砖国家峰会。诸多分析认为,印度此举是欲顺水推舟,向中国作出妥协求和之举。

近期,外交部发言人也曾披露,双方经过密集的磋商,针对边境问题已经觅得解决方案。双方就边境巡逻达成协议,这表明“与中国的脱离接触进程业已完成”。此解决方案的达成,看似突如其来,实际上却存在必然性。近年来,双方的一线部队已在多个区域达成脱离接触,边境的局势总体处于稳定且可控的状态。两国的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也已经举办了数十轮会议,双方的分歧逐步缩小,共识持续扩大。可以讲,这一解决方案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互相谅解与让步的前提下探索出来的。

莫迪为何突然于此时愿意作出让步妥协,进而与我方达成边境协议呢?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颇为迅速,其主要成因在于印度从中美双方均获取了利益。然而,自今年起,印度的经济增长急剧减缓。印度期望在2029年之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可是其基础设施与交通状况极为落后,这严重制约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于是,印度迫切需要大量的外国投资与援助。而中国乃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尽管印度一直在边境问题上不断制造小麻烦,但在经贸方面,印度完全离不开中国。

回顾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毫无疑问成为了中印关系的分水岭。这一冲突致使双方出现人员伤亡,也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此后,印度国内涌起一股强烈的反华情绪,民众情绪高涨,甚至曾一度呼吁抵制中国产品。印度政府也借机行事,运用一系列经济与外交手段妄图对抗中国。中印之间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印度在电子产品、制药设备等方面对中国存在依赖。然而现实很快就让印度认清了形势。中印贸易存在巨大逆差,而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经济根本经受不起长期对抗所带来的冲击。

莫迪政府打出的这一系列举措,未能使中国屈服,结果却是自食恶果。印度政府采取的强硬手段,致使众多原本有意愿在印度投资的跨国企业望而却步。富士康集团搁置了在印度的建厂规划,重新回归中国;特斯拉也舍弃了在印度设厂的想法,转而定址墨西哥;比亚迪更是直接中断了其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建造电动车工厂的计划。跨国企业的纷纷撤离,使得印度的“印度制造”计划彻底沦为笑柄。

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在拜登即将卸任之际发表的。文章揭开了印度“两面通吃”的事实。美国的布局是想让印度成为“替代中国的新制造业中心”,把供应链尽量转移到印度,从而削弱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拜登政府也极力地在各方面照顾印度,按照美国的设想并且也付诸了行动。然而,莫迪政府在接受了美国的投资承诺之后,却突然转向中国,大力拓展与中国市场的合作,这一情况让美国始料未及。

在中国看来,印度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伴随印度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其对中国商品与服务的需求会持续增加。印度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成本也较低,这有助于中国企业削减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印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十分巨大。双方需要强化沟通,增进彼此的信任,拓宽合作的领域,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进而共同推动两国经济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中印边境协议的达成堪称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然而这不过是一个新的开端。双方必须携手努力,克服在执行过程中或许会面临的各类难题,秉持积极且具建设性的态度,推动协议切实有效地施行,达成边境地区的长久和平稳定,促使两国关系不断健康发展,从而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积极贡献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