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前线战况吃紧,俄罗斯每月仅产20辆全新坦克,印度货也被临时充军

俄罗斯每月仅产20辆新坦克:前线吃紧,连印度坦克都拿来用。

虽然在无人机横行的俄乌冲突中,“坦克无用论”再次抬头,但交战双方的前线将士却对坦克装甲战车的需求与日俱增:没有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指挥官会让步兵在没有坦克的情况下发起进攻。对于后方而言,如何满足前线对坦克的需求、弥补坦克在高烈度战争中的巨大损失也成为当务之急。但令俄军高层不满的是,苏联解体后破败不堪的俄罗斯坦克工业到目前为止的表现十分糟糕。

根据乌克兰研究者援引智库分析家帕维尔·卢金的报告称,俄罗斯军工企业每个月生产的全新坦克只有20辆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全新坦克”是指从零件开始制造的坦克,不包括翻新升级苏联时候的库存旧车。

从目前俄军坦克型号而言,“从零开始”制造的“全新坦克”只有T-90M一种。T-90之前的型号:T-90基本型和T-90A已经停产,产能让位于更加先进、零件国产化率更高的T-90M。俄军所谓全新一代的T-14“阿玛塔”坦克没有任何证据(哪怕是俄罗斯的官方报道)证明其投入量产。而看上去比较新的T-80BVM和T-72B3坦克,实际上主体都是启封的苏联时期的库存坦克(T-80BV和T-72B),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火控、装甲和信息化设备的升级,并不是全新制造的。据称俄罗斯一直想重启T-80系列坦克的生产线,但至今并没有成功。

20辆这个可怜的数字与人们刻板印象中的“钢铁洪流”俄罗斯好像不太相符,但细究起来并不离谱。我们印象中的“钢铁洪流”其实是苏联军队,俄罗斯只是继承了“钢铁洪流”的最大一块遗产而已,但新式兵器的“造血能力”在苏联解体后早已土崩瓦解,至今没有恢复。

以坦克工业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形成了四大主战坦克生产中心:下塔吉尔、哈尔科夫、鄂木斯克和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哈尔科夫处于乌克兰,鄂木斯克和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坦克制造能力大幅降低,只剩下塔吉尔一个中心。哪怕是这样一个中心,在经费严重缺乏、厂区规模多次缩水、熟练工大量流失、机械设备日益老化以后,产能也只相当于冷战的一个零头了。

工厂有限的产能还必须分配大部分给旧坦克的启封和升级。启封旧车的性价比更高、制造速度也更快,在前线损失惨重、部队规模又大幅扩充急需坦克的情况下,全新坦克的生产被放在了第二位——哪怕T-90M的性能上要更优秀。

新坦克生产受限的另一个原因是俄罗斯机械制造业的落后。坦克等大型高精尖武器装备的产能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的,铺设新的生产线需要高质量、高精度的大型机床。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主要依托从西方——特别是欧洲进口这样的生产设备,但在开战后却遭到严密封锁。虽然俄罗斯人致力于通过国产化缓解这样的问题,但收效甚微。

许多启封的旧坦克——比如T-72,甚至是T-62、T-55,最令人哭笑不得的还有T-54,虽然能在数量上补充前线,但战况吃紧,前线官兵最希望的还是最新式的主战坦克。为了缓解这样的缺口,俄罗斯甚至“截胡”了原本是为印度陆军专门生产的T-90S主战坦克,并将其迅速投入乌克兰前线。这种外贸坦克比起T-90A和T-90M在电子系统上可能存在差距,但在装甲、火炮和发动机功率等性能上还是很不错的。急需新式武器的前线部队对这些“来自印度的馈赠”照单全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