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就你们屁事多”,1973年,毛主席极其不满地对美国国务卿说

老覃在大前天发布了《1972年,罗杰斯恼怒尼克松去见毛主席没带他,滋生事端,以泄其愤》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并在北京举行了五次政治会谈,最终签署了一份《中美联合公报》,于2月27日在上海发布,史称“上海公报”。

“上海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并在此后数十年里指导着中美关系的发展,直至今天,仍对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中美两国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公报”把中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了进去,并强调了“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确认了美方必须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其次,提出了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意在促进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的交流,发展贸易关系;最终,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上海公报”的发布,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和西方世界的普通人对中国的看法——即中国是一个理性的可以实现合作的国家。

新中国也因此迎来了自成立以来第二波建交高潮。

话说回来,尼克松在2月27日晚上的告别宴会上,曾无限深情地对周恩来说:

“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万里和消除22年敌对情绪的桥。”

他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他连任,将在下一个任期内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水门事件”的发生,尼克松对周恩来的“五条秘密承诺”成为了镜花水月,大大推迟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所谓的“水门事件”,是指发生在1972年6月17日的一起“窃听案”。

当时,有5名男子到华盛顿水门大厦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被捕,其中一人乃是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成员。

虽然尼克松在这次竞选中以压倒优势连任总统,但“水门事件”越闹越大,他被大陪审团定为“水门事件”的同谋者,面临被国会弹劾的威胁。

尼克松为此焦头烂额,却是越描越黑,百般无奈之下,于1974年8月9日被迫辞职。

两天之后,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宣布继任总统。

话说回来,1973年11月,彼时,美国司法机关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喧嚣尘上,毛主席会见到访的基辛格,很不以为然地对基辛格说:“‘水门事件’不就是个屁大的事嘛,你们就是屁事多,你们国内为什么对这个屁事那么在乎?”

尼克松下台之后,毛主席对尼克松赋予了极大的同情,他让中国驻华盛顿联络处主任黄镇给尼克松打电话,邀请他来中国一晤。

时任国务卿的基辛格却对尼克松说:“辞职不满一年的前总统抢在现任总统之前访华,会置新政府于一个极其难堪的局面。”

尼克松于是表示等福特总统访华后自己再行动。

福特总统的访华时间是1975年12月1日至12月5日。

此前,福特曾与苏共中央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紧紧拥抱,并且拍照登报。

现在,他又在处理中美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进度缓慢,中国政府方面因此在欢迎的同时,表现出些了许冷淡。

新上任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正色告诫他:“关于缓和的花言巧语掩盖不了战争危险不断增长的严酷现实。”

毛主席接见福特时间是12月2日下午4时15分。

毛主席听到福特拖官腔说“中美两国有必要进行平行的努力来取得对双方都有好处的结果”时,不无揶揄地说:

“我们没有本钱,就是放空炮。但我们有点儿本钱。”

1976年的元旦,毛主席接见了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朱莉·尼克松和戴维·艾森豪威尔,发表了对“水门事件”的看法:

“不就是两卷录音带吗?有什么了不起?”

戴维乃是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喜欢夸夸其谈,他极其认真地对毛主席说:

“这个问题很复杂,关系到西方政治。”

毛主席轻蔑地一笑,说:

“西方政治?那是假的。”

其实,这时的毛主席,百病缠身,身体已经很虚弱了,每说一个字,都很费力。

戴维却感受到了每一个字里面蕴含着的巨大气场。

以至于他在结束了与毛主席的会见之后,乘着红旗牌轿车来到长安街,与妻子谈论起对毛主席的印象,仍是心有余悸地说:

“数里之外就可以呼吸到他的个性。”

1976年2月21日晚10点16分,尼克松乘坐中国政府派到美国的专机到达北京,并于2月23日下午见到了毛主席了。

路透社在报道中特别指出:尼克松同毛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去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毛主席逝世两个月后,1976年11月美国举行了大选。按一般逻辑来理解,在职总统福特享有先入为主的有利条件,应该能赢得大选。

但是,当选的却是民主党候选人卡特。

有人分析,这与毛主席破格邀请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有关。

卡特上台后,吸取了福特政府在中美建立进程上过慢的教训,加快了步伐,积极加强与中国的交流。

这样,经过双方努力,两国政府于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为尼克松再次访华以及同毛主席的会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出席卡特在华盛顿举行的盛大国宴时,特别提出要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前国务卿基辛格见上一面。

卡特总统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保持信心》一书中评论中国领导人对尼克松的态度,说:

“他(指尼克松)始终是中国人的一位受敬重的朋友,他们并没有把尼克松‘水门事件’的指控看得很重。”

可以说,毛主席从大处着眼,全面布局,从1950 年起为反对美国侵占台湾,实现国家统一,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斗争。

他先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稳扎稳打,并通过抗美援朝战争广树威信,然后转向广大中间地带,遍结亚非拉国家,争取发达国家,等到苏美争霸,猛地抓住了机遇,在国际舞台上再次导演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精彩戏码,最终让新中国成为了全球瞩目的东方强国。

可惜的是,“水门事件”的意外发生,未能让他亲眼见证中美建交的最后一幕。

但他为中国统一大业所作的努力以及所展现出的雄才大略,足令每一个中国人感激和叹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