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美国军援来了,第一批才60亿,乌克兰要郁闷了,拿到武器要数年

随着俄罗斯全面转入战时经济体制,俄罗斯军工生产的效率以及产量开始快速提升,俄乌双方在冲突战场上的攻守形势彻底发生“反转”,加上时间上的积累,俄罗斯军队在弹药补给、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领域的优势更是越拉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在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叠加下,乌克兰军队内部对战争失望、消极和抵触情绪正在快速蔓延。

(乌军炮兵)

当地时间4月28日,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俄罗斯总统首席新闻官员佩斯科夫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乌克兰军队在前线已普遍出现恐慌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表态是在顿涅茨克战区奥切列季涅方向俄军取得重大突破后,俄方高层首次确认乌克兰军队的整体心态已经出现动摇。在此之前,俄乌冲突双方在战场上打的“有来有回”,俄军在多个方向还曾经因为兵力不足,出现过哈尔科夫、赫尔送方向上的大规模战术撤退。然而,在去年夏季乌军发动的“大反攻”被俄军成功挫败后,乌克兰军队就变得“一蹶不振”。与此同时,美西方国家的军事援助也因为看不到“投资回报”而相应逐渐减少,至此,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乌军基层部队逐渐陷入弹药短缺和兵力不足的恶性循环当中。

(阵地战)

值得一提的是,自俄军对乌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乌军已经累计阵亡、失踪和被俘超过50万人,另有120万至150万人受伤。面对乌军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出现“整体性崩溃”的预期,拜登政府为了满足国内政治需要,强行通过了608亿美元的“一揽子对乌军事援助法案”,紧跟着美国国防部26日宣布,将向乌克兰军队提供一笔巨额军援,价值60亿美元的大批美制武器装备。

不过,让乌克兰军队笑不起来的是,这批武器装备并非现货供应,也不是从美国军队的军事储备中直接调拨,而是需要美国军工企业加班加点生产,之后再交付给乌军。换句话说,60亿军援实际上是个“期货订单”,乌克兰军队要想得到这批军火,最起码需要数年才能接收完这批武器。在此期间,俄乌冲突战场上将发生什么变化还犹未可知。

(乌克兰军队弹药短缺越来越严重)

在当前乌克兰军队弹药奇缺,压制火力越打越少,地面防空几乎不设防的情况下,上述军援简直就是对乌克兰军队的“一种公开羞辱”。这一消息迅速遭到美西方和俄罗斯舆论的广泛批评和质疑。俄罗斯媒体普遍认为,从美国最新一轮的对乌军援可以发现,美国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其真实意图并非要获得压倒性胜利,而是要在最低成本下,持续升级冲突并保持俄乌之间的军事对抗烈度,因为只有俄乌冲突长期化、复杂化才最符合美国的地缘战略利益。

对于美国来说,制造并推动地缘政治冲突才能确保美国可以随时“收割”相关地区,并且确保美国成为俄乌冲突最大的受益方。与此同时,美西方舆论则对拜登政府推动的军援法案也持悲观看法,美国媒体认为,近期,美方向乌克兰军队提供的紧急军事援助虽然已经进入乌克兰境内,但仅仅1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面对当前俄乌冲突双方的巨大装备差距,不管是10亿美元的紧急军援,还是60亿美元的新军援项目,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乌克兰军队的绝对劣势,充其量是给乌军继续维持战线不发生大规模崩溃的临时手段,最多也只能给泽连斯基当局“吊命”。

(乌军坦克)

俄罗斯媒体认为,从美方最新军援法案可以看出来,美国决策层显然并不关心军援能够缓解乌克兰面临的艰难局面,也毫不在意是否可以改善当前乌克兰军队的紧迫处境,拜登政府表面上的巨额军援,绝大多数都被用于补充美国军队的军事储备,继续所有武器装备都来自美国军工企业。

也就是说,608亿美元军援法案,说到底不过是美国政府为本国军工企业谋利的借口罢了,属于“左口袋转到右口袋”。同时,从时效性上看,巨额军援根本无法帮助乌军基层部队改善当前恶劣的战场环境,提高其反击和固守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乌克兰军队当前有生力量和军事人员日益捉襟见肘的背景下,美方提供的军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水中月、镜中花”。

(乌军炮兵)

与此同时,美西方媒体指责相关军援法案的立足点存在诸多疑问。我们从美方公布的军事援助明细和项目简介中可以发现,美方向乌克兰军队提供的主要装备中,约90%为地面武器装备和各型号弹药,对于乌克兰军地急需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则只字未提。

最近一段时间,普京政府打破了俄军对乌克兰境内民用基础设施实施重点打击的“禁区”,集中力量对乌境内的发电厂、输变电设施、水利枢纽设施和输电网络进行了高密度轰炸。截至目前,乌克兰境内的主要大型火力发电站已经基本被尽数炸毁,而第聂伯河上的6座水电站中已经有卡尼夫、第聂伯罗和卡霍夫卡被先后炸毁,剩余的克列门丘克、基辅和捷尔任斯克等三座水电站则岌岌可危。

(乌军一个典型的迫击炮阵地)

换句话说,除去三座还在乌克兰境内运行的核电站之外,乌克兰当前急需中远程防空系统来保护其剩余还在生产的电力设施。难以想象,乌克兰国内社会生活、经济运行和军工生产,如何在缺乏电力的情况下还能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