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巴格拉季昂行动决定东线作战命运?关键性一战

有人提出,二战苏德战争期间的库尔斯克会战,苏联真的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吗?回答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从苏德战争进程来看,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构成了东线作战的主要骨架,如果说莫斯科战役是德军闪击战遭遇滑铁卢的话,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转折点,而库尔斯克战役把德军的装甲家底拼光了。但这时候就说德军完全丧失进攻的筹码还为时尚早,真正让德军彻底丧失东线主动权的却是1944年6月22日发生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这场战役以后,德军在东线的作战完全转向撤退状态,直到苏军打到柏林。

一方面,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企图摧毁苏军装甲主力的一战,曼施坦因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

有人说,德军不该进攻库尔斯克突出部,因为凭当时的战场形势,德军并不具备打赢的优势。实际上,德军统帅部和刚接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都有共同的担忧,那就是苏军从1942年着手重建的机械化部队和坦克集团军,到1943年上半年时,无论是数量还是作战能力上都撵上了德军,虽然曼施坦因在1943年3月打赢了哈尔科夫反击战,但德军自身损失也较大,还把德军装甲实力完全暴露给了苏军,客观上讲,曼施坦因想趁苏军退守库尔斯克突出部立足未稳之机,给苏军装甲主力来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战略意图上是没有错的。

那么,苏军是如何看待库尔斯克会战的呢?换句话说,在德军展开“堡垒行动”时,苏军有没有打赢的信心呢?从战役的结果看,苏军的装甲损失远比德军大得多,如果不是北线莫德尔进攻集团只打了一周就按下暂停键,结果还真难估计。

事实上,由于德军不断升级装甲坦克的性能和调整打法,弥补了东线装甲数量明显的不足,虽然苏军重视了装甲坦克的投入和实战,但作战打法上与德军尚有较大差距,这也是苏军为什么不敢主动进攻,而且还在后方草原建立了一支强大预备队的原因。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把库尔斯克战役作为歼灭苏军装甲主力的重点一战,如果成功,德军就能迅速扭转东线作战不利的局面;而对苏军来说,同样把这场战役作为摧毁德军装甲进攻的终极一战,从德军闪击苏联的整个过程来看,只有把德军的装甲主力拼光了,其所谓的闪击战也就打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巴格拉季昂行动才是东线作战决定性一战,但功劳要算库尔斯克战役一份。

提出这个观点,肯定会有人提出异议。对苏军来说,库尔斯克战役是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作战,而巴格拉季昂行动是与莫德尔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作战,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战区。实际上,苏军能打赢巴格拉季昂作战,正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中央方面军和南线苏军的装甲主力,隐秘渡过普里皮亚特沼泽,最终才打赢这场关键性一战的。

当初德军进攻苏联时,因为横亘在白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普里皮亚特沼泽,像一只拦路虎挡住了德军集中装甲部队进攻莫斯科,德军被迫在沼泽南北分成三个集团军群,而苏军之所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顽强防御不退,也与这个沼泽的防御作用相得益彰,所以,苏军打赢库尔斯克战役以后,才为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打下坚实基础。

有人或许疑惑,曼施坦因接替南线指挥权后,东线作战大部分不都发生在乌克兰地区吗?象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包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等。表面上看,东线主战场确实都发生在南线,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一直都是东线主力,虽然莫德尔从勒热夫战场秘密撤了出来,但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始终在沿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主干线部署,纵向继续对莫斯科构成威胁,横向牵制着南北两个集团军群作战,对苏军统帅部来说,歼灭了中央集团军群,才是把德军撵出国境线的关键。

所以,人们会发现,当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失利以后,曼施坦因一直沿第聂伯河作防御部署时,苏军却在罗科索夫斯基建议下,大军隐秘渡过普里皮亚特沼泽,迅速出现在中央集团军群侧翼,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胜利,彻底解除了德军在中线的威胁,也把东线战场分成了南北两个战区,迫使德军在东线作战再也无法相互牵制,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决定性一战。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如果说德军发动闪击战,装甲坦克是德军进攻作战骨架的话,那么库尔斯克战役就是苏军打断德军骨架的关键一战,而巴格拉季昂行动,不仅打破了德军在东线一盘棋的格局,还彻底歼灭了德军最大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此德军在东线再无整体作战可言,剩下的只能是各自为战,全方位转为战略防御。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思想准备比作战准备还重要?苏军有两个没想到

二战列宁格勒战役,为何第4装甲集群要南下?进攻让位于围困作战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闪击战计划与现实脱节?军事打击成为补充手段

二战库尔斯克战役,为何苏军放弃主动进攻机会?准备充分以逸待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