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F-35A获“核认证”,核斩首战略已成为美国“杀手锏”

原标题:F-35A获“核认证”,核斩首战略已成为美国“杀手锏”

3月8日,美国F-35联合项目办公室(JPO)宣布:F-35A已经在2023年10月12日正式获得适配B61-12核弹的认证资格。目前已经有“部分指定单位”F-35A拥有了该核弹的实际挂载能力。

F-35A测试B61-12核弹。

自2014年克里米亚爆发冲突以来,美国大幅加快B61-12的测试和部署进度和数量,以作为对俄罗斯核威慑的核心手段之一。2022年爆发的俄乌军事冲突进一步加快了相关进程,因为按照原计划,F-35A应在2024年1月取得相关资格。

需要指出的是,B61-12核弹具备特殊能力:精确制导和钻地深起爆。它与隐身飞机结合所实现的精确核斩首能力,是过往任何一种实用型核武器都不具备的。这也是21世纪后美国核战略体系突破的关键方向所在。

如果不能理解B61-12的特殊性,那么对美国核战略体系做出的任何判断与评估都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和错误。

01

突破传统核弹的短板

在很长时间内,布置在地下大深度位置的战略防护设施(这种设施通常还会以天然的花岗岩层作为掩护)是应对核威胁的最有效手段。单纯增加核弹的爆炸当量,对于这些地下深防护措施基本不会带来威胁能力的上升。

这种现象基于非常常见的物理规律:振动波传递过程中,一旦遭遇密度差异巨大,特别是不同形态的介质,会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形成严重的反射效应。例如,炸弹在空气中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所释放的能量只有比例很低的一部分能穿透水面,对于水下物体的毁伤范围会就变得非常小。而当炸弹深入到水面一定深度以下起爆,它对于水下物体的杀伤效果才能最大化。

这种核爆炸对于地下深处的战略防护设施没有威胁能力。

无论是导弹还是重力炸弹,传统核弹只能实现临空或者触地爆炸。在宏观物理尺度上,它所释放的绝大多数能量都会被地表吸收和反射到空中。尽管地面的浅近区域会遭受非常严重的破坏,但随着深度不断增加,核弹对于爆炸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影响能力将迅速衰竭。

这使得传统核弹在打击地下深防护设施时,面临巨大的两难困境,以至于工程实用化上完全不可行:

首先,核弹爆炸的能量是在三维空间中同时向XYZ三个轴方向释放的,结合地面的反射效应,靠增大当量来强化对地下深防护设施的毁伤能力,效率极其低下。

其次,核弹爆炸威力和装药量密切相关,过于巨大的弹头会导致载具失去生存和突防能力、部署灵活性、可承受的经济性。

最后,核弹头当量的不断增大,会带来巨大的政治代价和运营使用阻力。

这在“沙皇炸弹”等超大当量核武器的规划研发和核试验过程中已有明显体现。以最极端的实例来说,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都出现过发射人员基于个人判断和价值观念,进而拒绝发射核弹的情况。

美国的夏延山军事基地,位于厚度超过300米的花岗岩层下方。

在这些限制下,地下深防护措施成为了传统核弹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不过,由于工程建设周期极长,涉及人员、施工设施、建材资源消耗的数量极大;无论美国还是苏联(俄罗斯),实际上都无法实现对于地下深防护措施地理位置信息的有效保密。真正能保密的,实际上是在多个地下深防护设施之间,临时被启用的是哪一个。

02

美国“核实战派”努力的产物

从历史角度来讲,B61-12是美国的第三代钻地核武器计划产物。

冷战期间,美国基于对国家政治形态、军队和社会权力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核斩首”理论:他们认为苏联这种高度中枢化的国家在行政指挥能力上缺乏弹性和冗余。一旦其关键中枢被摧毁,剩余的层级无法形成有效的决策和行动能力,苏联将总体失能。

因此,美国一部分军事家和政治家认为,只要能通过核武器对苏联实施有效的先发斩首打击,就能迅速瓦解掉对方的核战争损失承受能力,甚至迅速解除对方的武装。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更强损失承受能力,而且能把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程度之内的,反而会是美国。

这就是从冷战时期至今,美国“核力量实战派”军事理论家们认为核战争可以打、而且能打赢的关键论点之一,也是其研发钻地核弹的最大动机。

以刺杀伊朗军方高级将领苏莱曼尼为例,美军近年来的战略战术策划一直将“斩首”作为核心优先选项。

钻地核弹在技术上存在大量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核弹的准确起爆,尤其是聚变原理核弹的准确起爆,需要内部器件非常精密的协同工作才能实现;而钻地过程中,又必然遭遇猛烈的撞击……解决这些问题所面临的技术难度,以及对工程经验积累的要求非常高。

“潘兴”II导弹与B61-11炸弹。

1979年,美国军方曾提出要在“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上配备W86钻地核弹头,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问题,计划被取消。后来美苏签订《中导条约》,“潘兴”II被陆续撤装并全部销毁。

随后,美国的钻地核弹研究于是转向了触地速度更低的重力炸弹,并在1996年交付了B61-11钻地核弹,该弹的侵彻体使用细长的贫铀合金结构制成。

B61-12作为第三代钻地核武器,最主要的突破在于增加精确制导功能,理论上命中精度小于30米范围,但多数实际测试结果均在10米左右。

和被它取代的B83-1核弹、B61-11核弹相比,B61-12都凭借更高的命中精度,可以将威力进一步缩小,其威力设置分别为300吨、1500吨、1万吨、5万吨。

但绝对值上的威力小,并不代表B61-12的杀伤破坏能力差。实际上,由于极高命中精度和深钻的起爆带来的杀伤能量利用效率极大提升,B61-12对于地下深防护设施带来的威胁性是前所未有的。按照有关理论的定性计算结果,B61-12有能力在1700米范围内引发岩层的大幅度位移。

说得更直白一些,B61-12能在地下引发非常精确的小范围猛烈地震。而在现阶段的人类工程能力下,还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能坚固到抵挡得住几十米厚、甚至几十米厚岩层的挤压。

而另一方面,B61-12的低当量威力设计,使它能够以“战术核武器”的名义存在,并依靠较低的核污染后果、总体破坏范围,拥有更低的投放审批“门槛”;并试图大幅度降低投放后带来的政治代价以及开启全面核战争的风险。

这是一种在设计上,就在千方百计提高其被允许使用概率的核武器。

03

隐身飞机作为搭载平台其关键

但没有载具的支持,弹药本身并不能发挥完整的作战效能。

比如苏联设计当量1亿吨TNT、由于顾虑核污染和政治后果而调低设计威力到5000万吨的核弹“沙皇炸弹”,事实上其一开始就不具备真正的实用性能——因为它的重量和尺寸太大了,没有战略导弹能投放它,图-95也要经过拆除舱门和部分油箱才能勉强实现挂载,挂载后基本没有实战能力。

而B61-12的高精度、低当量设计,使它能够将尺寸和重量控制在很小的水平,可以被F-35A这样的隐身战斗机携带在内埋武器弹舱里。在核打击行动发起之前,这意味着巨大的部署灵活性和情报隐蔽性——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难以通过有关机型的情报,来判断美国是否会发起针对战略防护目标的核打击。

而在行动发起之后,B61-12则能借助F-35机群的防空压制和突防能力,在交战的第一时间实施对关键战略目标的斩首打击行动。也因此,B61-12与F-35A的组合,使它成为了美国核打击战略中的特殊“杀手锏”。

排版:陈奕煊

文案 | 策划 :候知健

编审 | 监制:武晨、王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点击卡片即可获取全文

早读 | 俄美竞标,未来北非将成为苏-57与F-35A的竞技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