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冷战巨星到战场牺牲品!揭秘苏34的坎坷命运,中国如何逃过一劫?

原标题:冷战巨星到战场牺牲品!揭秘苏34的坎坷命运,中国如何逃过一劫?

当全球目光都聚焦于高端战机的较量时,一个看似已淡出历史舞台的老牌战斗轰炸机却在最前线上演了一幕幕生死较量。

在冷战时代,苏34作为苏联旗下的一颗明星,兼具截击和攻击能力,在前线战场上堪称无所不能。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这架飞机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转型成为一款功能集成的战斗轰炸机。2010年,俄罗斯向中国推销该机型及其兄弟机型苏35,面对两者,中国最终选择了价格更高、技术更先进的苏35,而低价的苏34被放弃了。

为何会如此选择?事实上,中国当时已拥有更加先进的歼20和歼16战机,正处于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引进俄制117S发动机,仅是为了借鉴其先进的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但俄罗斯的心思颇为精明,捆绑销售,只允许发动机和指定机型一同入华,这导致苏35成为了最终的选择。

如果当时中国真的引进了苏34,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局面呢?乌克兰战场给出了残酷的答案。苏34在那里频频遭遇打击,至今已有25架被击落,失去了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其战场表现不禁让人唏嘘。

深究苏34等俄制战机性能不佳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这与俄罗斯落后的航空工业体系息息相关。虽然俄罗斯仍在制造新型战机,如苏57,但过时的技术和落后的电子工业,使其在现代战争中处于劣势。俄罗斯战机屡屡遭遇的命运揭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没有强大的国内军工技术支撑,仅靠过往名声难以在现代战争中站稳脚跟。

面对诸多挑战,俄罗斯想要升级其机载设备,但似乎无处寻求帮助。尽管中俄关系密切,但考虑到俄罗斯的当前处境及对西方的敌对态度,中国似乎并不愿意在这一关键时刻向俄罗斯提供先进的机载航电系统。

在这复杂的国际格局下,苏34的遭遇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战争的残酷和技术的重要性,更凸显了在全球军事平衡中独立自主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回望此次事件,我们不由得思考:在迅速变化的世界军事环境中,技术创新和技术独立性将决定一个国家或联盟的真正实力。苏34的例子警示我们,无论过去多么辉煌,只有不断地自我更新和革新,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