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说说苏斯洛夫:那些我们所不知的模样

原标题:说说苏斯洛夫:那些我们所不知的模样

作为苏联意识形态领域的首脑,苏斯洛夫的一生饱受争议。其发迹于斯大林时代,鼎盛于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伴随苏联思想体系走向僵化的主角之一。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对苏斯洛夫有过适时的评价:“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柯西金、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等人各有分工,但这一切都得经过苏斯洛夫的同意。因为他是勃列日涅夫的大脑。”

不过,在笔者看来,苏斯洛夫更像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思想巨头。从他本人被麦赫利斯所赏识,到一路开挂走向苏联顶层体系只用了短短的三十八年。究其原因,还是一个“利”字而已!

苏斯洛夫能为麦赫利斯赏识,其中或许有理论修养深厚的缘故,但绝不仅仅是因为苏斯洛夫是翻检语录的能手,最主要地还是个人品行的缘故。

从某种方面来说,麦赫利斯在苏斯洛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斯大林的贴身大秘,麦赫利斯对斯大林极善逢迎,只要是斯大林喜欢的事情,麦赫利斯也过分热衷去干。而苏斯洛夫恰恰在这些地方也像极了麦赫利斯。

首先在冷酷无情方面,苏斯洛夫像极了自己的“伯乐”。苏联大清洗运动开始后,苏斯洛夫热衷于各种镇压清洗活动,他那股极力镇压“人民敌人”的劲头,甚至连斯大林都觉得有些过头。

正是靠着敏锐的政治嗅觉,苏斯洛夫才能一路高升,在二战结束后竟然进入了苏联权力中枢,担任苏联中央的宣传部长。

当然,苏斯洛夫的冷酷无情也表现在他日后对待斯大林女儿阿利卢耶娃的恶劣行为上。

斯大林去世后,阿利卢耶娃请求苏联政府批准他送丈夫回国。她在给苏斯洛夫打报告的时候,甚至用上了“这是一个垂死病人的最后愿望”之类的话语。按理说,作为斯大林的忠实拥护者,苏斯洛夫会网开一面,让阿利卢耶娃护送她的丈夫返回印度,但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在《仅仅一年》一书中,阿利卢耶娃对苏斯洛夫的控诉简直让人震惊。“他(指苏斯洛夫)说我的父亲斯大林最反对苏联人同外国人结婚,所以即便辛格(阿利卢耶娃丈夫)死了,我们就是不放你出国。”

最后,阿利卢耶娃的丈夫辛格病死在了莫斯科,连带着阿利卢耶娃的心也死了。1966年,阿利卢耶娃把辛格的骨灰送回印度,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对她来说,“我远离了这个个现在领导全国的花岗岩脑袋的人留给我的可怕的印象”。

而在另一方面,苏斯洛夫却不喜奢华,他远比丘尔巴诺夫等人干净的多。

据苏联文艺界回忆:苏斯洛夫对荣誉头衔和奢华享受并不感兴趣,他只热衷于追逐权势。

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其他权势人物所大相径异的是,苏斯洛夫几乎过起了禁欲般的生活,他从不修建豪华住宅或举办大型宴会,甚至不关心儿女的前程。你能想象在苏斯洛夫掌权的三十年里,女儿玛伊尼娅和儿子列沃利从未担任过政府要职吗?

这里补充一点,苏斯洛夫的衣着毫不讲究,他始终穿着斯大林时代的旧式西装,特别像“套中人”的形象。

除了在生活方面崇尚简朴以外,苏斯洛夫甚至每年向苏联中央的会计报告自己的收支情况,并按时上交自己的工资。种种姿态,给人一副清廉务实的样子。

一次,苏斯洛夫到地方检查工作。当地的州委书记知道苏斯洛夫爱吃鲑鱼,就专门派专机买回上等的鲑鱼。苏斯洛夫在餐桌上吃着鲜美的鲑鱼,对随行人员赞不绝口。饭后,苏斯洛夫笑问:“这顿饭多少钱?”州委书记回答:“不贵不贵,也就是半个卢布。”

听到回答后,苏斯洛夫满意地笑了笑,掏出半个卢布便转身离开了。

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苏斯洛夫根本不愿意或者压根不了解鲑鱼的价格,他只希望听到让自己满意的回答。所以自认为清廉的作风实际上只是“皇帝的新装”罢了,只要别人不拆穿,苏斯洛夫也懒得改变。

在今天看来,苏斯洛夫的行为并不稀奇。但自以为是的“清廉”,其危害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它远比贪腐行为更令人厌恶窒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