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中美应致力保持关系缓和势头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网站1月3日发表题为《2024年美中关系: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管理竞争》的文章,作者是该中心中国商业和经济专家甘思德(斯科特·肯尼迪)。全文摘编如下:

2018年至2023年,美中关系直线下降。贸易战、新冠疫情、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南海和台海紧张局势的加剧,以及对俄乌冲突截然不同的态度,共同助长了一种宿命论,即两国正走向彻底经济脱钩和灾难性军事冲突的深渊。

去年11月,两国元首在旧金山举行会晤,局势缓和进程达到顶点。尽管美中仍在影响力和制定全球游戏规则方面展开全面竞争,但护栏正逐渐建立,因此,发生最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已经降低。此外,尽管解决根本分歧并带来更多合作的真正解冻的可能性很低,但也存在一些未得到充分重视的结构性稳定之源,它们有望防止两国关系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恶化。然而,在2024年,需要积极的外交和一些好运才能避免两国关系裂痕加剧。

观察人士应该认识到,近期紧张局势的缓和源于两国关系的三个结构性特征。

美国和中国都对彼此保持着可信的军事威慑,这是首要的稳定之源。近年来,中国的相对实力快速上升,美国等国家认为,如果台湾越过北京的红线,中国将在台湾海峡使用武力,这是可信的中国威胁。

美国则通过发展“四方安全对话”和“澳英美联盟”、改善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支持乌克兰,加强了其向盟友提供防御支持的可信度。

其次,尽管美中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停滞不前,但两国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仍然深深嵌在一张相互依存的复杂而广泛的网络中。互联互通带来了某些脆弱性,例如对关键商品的过度依赖,但也创造了广泛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提高了冲突的成本和双方持续互动的价值。可想而知,双方都不愿意放弃这种关系。其他国家与美国和中国紧密相连,这一事实进一步提高了华盛顿和北京采取鲁莽行动的成本。相互依存不是万灵药,但它是影响各方选择的一个结构性特征。

最后,定期的民间联系、“二轨对话”和官方磋商在经历新冠疫情期间的停滞后恢复启动,这些活动提供了另一个稳定之源。华盛顿和北京已经就一系列广泛的议题成立了多个工作小组,两国政府在各个层面也在进行正常的互动。沟通未必会产生广泛合作的动力,但它有助于减少对两国和其他地区的政策及更广泛发展的误解。

所谓“没有冲突的竞争”的新常态并不预示着接触时代的回归,但美中降低了最严重的负面尾部风险(包括彻底脱钩和军事冲突),这值得肯定。不过,美中关系的短期激励和长期结构性特征绝对不能提供任何保障。要在2024年保持这种势头,需要在国内、双边和多边领域采取一系列措施。

最紧迫的是,必须尽一切努力避免台湾海峡和南海的紧张局势升级和直接冲突。

其次,在新的对话渠道建立后,美中需要在所有方面——包括贸易、技术、人工智能、气候和安全问题等——推进磋商。

最后,拜登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华政策架构。拜登政府完善了“投资、结盟和竞争”三管齐下的战略,阐明了在保持广泛经济联系的同时降低风险的目标,并恢复了广泛的对话,这些行动都值得认可。通过明确对华政策的目标,拜登政府可以在这一进展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编译/熊文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