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一代隐身轰炸机B-21终于首飞了,时间点选在了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0日。由于中美之间的时间差,那一天在中国是11月11日,也就是中国空军建立的纪念日。
我不知道这个日子是不是美国精心选择的,但总归耐人寻味。这个选择方式,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歼-20首飞。
(美军B-21轰炸机首飞时间点耐人寻味)
歼-20首飞的时间是2011年的11月11日,在那一天,正好有一位美国客人到访中国,这个人就是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先生。歼-20的首飞,打破了盖茨关于“中国在2020年以前,不会拥有五代机”的预言。而有趣的是,盖茨本人跟B-21这个项目,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B-21首飞了,很多人都在关注讨论:B-21到底是不是很多高精尖技术累积而成的一个尖端平台?
那么这个问题,现在咱们不好回答,因为B-21隐匿在美国的重重保密手段之下,但是如果咱们把时间往回倒,其实不难得出结论。
(歼-2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
我们知道,在2009年以前,美国空军早已经开始准备打造下一代轰炸机,这个名字就叫NGB。这本来是B-1、 B-52,甚至是B-2的未来接班人,这个计划可谓是真正的高大上。
什么高大上呢?就是在远程战略轰炸机上,要具备隐身能力,同时具备大航程、大载弹量。当然这个还不算什么,因为B-2也有,但是在这个平台上,还要增加强大的情报、信息和监视系统,同时这个平台还具备强大的自我防卫能力,甚至是电子攻击能力。这也就等于,把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情报飞机、轰炸机全部揉成了一个平台。
(B-2结构图)
美国空军考察来考察去,发现这个项目技术太过于复杂,成本投资更是没边。所以到了2009年,国防部长盖茨干脆作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下马,就是NGB这个项目就下马了。到了2010年,美国空军换了个打法,分而治之。把这个原来NGB的任务,分成了一组任务系统,组成的家族被称为远程打击家族。
家族,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承担情报、信息和监视职能的无人平台;第二部分是用于替代老的战斧巡航导弹的远程攻击巡航导弹,也就是新型的空射武器;第三个才被称为是远程攻击轰炸机的这样一个平台。
(B-21的首飞,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美国空军的一个里程碑)
现在的B-21,实际上就是这三块任务中最后一块发展的结果,但前面两块,美国也没闲着。这个无人平台发展成了RQ-180,这也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产品,而且也是飞翼布局。它的任务就是作为电子侦察,甚至是攻击的一个平台,目前已经有所成果;第二个就是空射的远程导弹,也就是现在的AGM -181,新一代的具备隐身能力的远程巡航导弹。
现在的B-21,实际上它的任务能力或者说技术要求,比当年的NGB是降了的。这恰恰说明,现在的B-21,并不是一个全面追求各种系统高精尖的一个综合平台,而是一个任务能力比较适中的先进平台。
(RQ-180)
我们怎么理解呢?其实从这个项目发起的时候,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这个项目是在2015年签署的采购协议。但这个项目并不是归美国空军传统的采购部门管,而是归美国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来管。据说这个办公室的行事作风,对于这个项目的管理,非常像当年的F-117。
什么方式呢?就是在一个新型平台上,大量采用成熟的技术和子系统,降低总体的任务风险,同时能够让整个项目真正集中精力于某些关键能力。
(B-21)
同时,B-21在采购整个的环节中,即便是在竞标的最初期,跟以往的项目也不同,它把单价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美军过去追求高大上的装备采购中,很少考虑价码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竞标中,美国也采用了很多新的做法。比如说,在初始设计评估的阶段,美国就同时为两家公司投资,给予资金支持,从而让他们进行初始设计。而这些钱在过去是不花的,过去都是在初始设计竞标结束之后,美国空军才开始出钱支持两家竞标企业,进行原型机的研制。现在把钱花得很早,做初始项目的论证,那么这里面重点考察了成本的要素。
(B-21可以说是缩小版的B-2,但价格和载弹量大幅低于B-2)
一轮竞标下来,最后胜出的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这个其实也不太出乎意料,因为这家公司原本就是飞翼的美国的宗师级的企业。当年的美国,所有的飞翼,几乎都是诺斯罗普干的。现在,B-21这个大项目又花落诺斯罗普。
参与竞标的波音和洛马心有不甘,于是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说这个竞标中存在一些不正当的问题。美国政府的审计署正儿八经地进行了调查,最后的一个结论,就是在整个竞标的决策过程中,价格因素是主导因素。这也说明,美国空军对于价格的考虑权重,还是非常之高的。
(美军发言人在评价B-21首飞时,专门提到了B-21具备“可生存、远程、穿透性打击能力”)
这样一轮竞标下来,最后诺斯罗普拿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多贵呢?B-21的单价据估计是7亿美元。然后我们再来回头看看B-2。B-2的造价,在1997年的时候,裸机的造价就是7亿美元,这可比今天的7亿美元的要贵多了。如果算上备件维护等费用,就达到了9亿美元。再把研制成本摊进去,美国一共是造了21架,那么每架造价就达到了21个亿,这个价格实在是太贵了。
问题是,B-2还娇生惯养,它的远程任务的部署性和可维护性,实在是不太高。美国在当年冷战以及后冷战的初期可以接受,因为B-2承担的本身就是当年的一个,多少还带有这种终极轰炸机的性质,那养兵千日用兵一日也可以。
但是现在的隐身轰炸机,承担的任务已经是日常化,它有可能承担的是一种常规作战里的深入渗透打击任务。所以这个飞机不能太贵,而且部署起来不能太费劲,保有数量也不能太少。像B-2,一共才21架,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少。所以美国希望在B-21这个项目上改弦更张,那要怎么改的呢?
(B-21和B-2对比图)
首先我们从外形上看,B-21跟B-2之间的继承性非常大,锋利的前缘,加上上下隆起的这种机身,非常像B-2。但是发动机,应该是采用了新型的,据说是中涵道比的涡扇发动机。当年的B-2采用的是四台F-118发动机,这个是专门为它研制的。而现在B-21的发动机,据说应该是大量借鉴了普惠的大涵道比的商用发动机的核心机,而且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三维的CFD设计技术,它的发动机进气畸变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大推力的商用发动机,有可能在B-21上得到应用。这样的推力,也保证了隐身性还能得到兼容,这个就很不错了。所以说,B-21两台发动机,就可以维持一个比较大的起飞重量。虽然说,B-21比B-2这个翼展小了将近10米,起飞重量可能缩水了将近一半,但是它用两台发动机,就能维持一个很好的经济性和起飞重量。另外一点,B-21在它的电子系统上,是一个着力的工作领域,据说采用了非常先进的开放式的电子系统架构。
(B-21和B-2,在外观上极为相似)
有关分析人士举了一个例子,他们是这么说的。他说,如果你给老式的PC机插一个外设,那你得手忙脚乱地调整不少软件后,这个外设才能发挥作用。而现在的B-21的电子系统,采用了通用的接口和开放的分区架构,你可以非常方便地升级和改造某些模块。未来的任务系统如果要升级的话,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关键系统。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B-21可能会经历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升级过程。哪些技术达到了更先进的水准,就可以即插即用的进行改造升级,这也是当年B-21研制的时候的一个重要的预期目标。
美国认为,B-21服役之后,可能要持续30年的服役周期。而在这30年里,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这种飞机必须具备一个成本适中的升级改造的空间。那么,B-21就必须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架构。不仅是软硬件容易改造,甚至整个的机体结构,可能由于先进工艺的介入,也便于进行升级改造,这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点。
(B-2轰炸机)
那么从电子能力来说,我们刚才回溯了B-21的过往,我们就会发现,B-21未来在作战中可能不是单打独斗,它可能有跟班。除了它自身携带美国的新一代防区外的隐身巡航导弹以外,它很有可能还会有任务平台来支持,比如说像RQ-180这样的隐身飞翼无人机。这种平台可以携带电子侦察情报搜集,乃至主动的电子攻击,或者硬杀伤的攻击手段,为B-21铺平一个前进的道路,或者是保证它在航线上不会受到意外的打击。
B-21很可能会跟着类似的小跟班,同步的进行渗透任务。这也就意味着,B-21原本期待的这种电子战和自我防卫的手段,交给了隐身平台。而且别忘了,这个RQ-180也是诺格的产品,所以它们很有可能是变成一个大的隐身平台的谱系。
(RQ-180)
对于B-21,美国消息人士是这样评价的:“B-21的团队,干得很不错。非常优秀地完成了,按照时间表进行创意性工作的这样一个目标。”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现有的子系统和设备并没有达到最顶尖的水准上,打造了一个基础性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在未来的30-40年间,可以不断地升级改进。
如果放在未来40年这个时间点上,回过头来看,这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式。对于我们的借鉴来讲,其实值得思考。就是我们也未必需要把所有的高精尖的技术,融合在一个单一平台上,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发挥多个平台各自的任务系统的技术优势,把这些平台融合成一个严丝合缝的任务系统的话,有可能会实现更好的任务柔性,以及更好的战场存续能力,对于未来作战显然是一种启示。
(B-21首发时,摄影师拍摄到有两架飞机伴飞)
B21未来的变数,除了持续升级改造这些未来可能难以完全预测的目标之外,其实成本还是个挠头的地方。美国空军未来准备装备100架左右的B-21 ,这个规模还是不小的。那么价格现在也说了,大概7个亿的美元,也算比较便宜。但是现在,拿了订单的诺格公司发现了问题。
诺格在公开的报告中这样提到:2027年,B-21进入服役之后的第一个5年,低速生产周期内,诺格公司在该项目上,可能会亏损高达12亿美元。因为诺格在竞标成功的时候,是2015年,并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可预期的成本增长。
(B-21采用了与B-2类似的飞翼布局,但外形比B-2有所简化)
这个就没办法,这个时间拉得这么久,经济的变化这个是无法预期的。毕竟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是玩技术的,它分析不了美国美联储这些手段,它可能也没法预测所谓的量化宽松给美国的经济,以乃至全球的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未来诺格跟美国空军,乃至美国政府之间,可能还会有打不完的口水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