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强军论坛丨善于把握体系作战的“顶点”

善于把握体系作战的“顶点”

■刘嘉宸

1948年11月,毛泽东同志从全国形势出发,精辟地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并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并且科学地预判“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要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加紧努力”。在取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胜利后,我军决定转入全国范围的战略追击。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顶点理论。该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里所说的“顶点”,指的是当进攻的一方竭尽全力已至强弩之末时,进攻便会停滞;当防御的一方全力以赴依旧防不胜防时,防御就会崩溃。对于进攻的一方来讲,就要争取在“顶点”到来之前一鼓作气实现作战意图,避免因越过“顶点”而被迫转入防御或退却;对于防御的一方而言,则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加快进攻之敌“顶点”的到来,敏锐抓住时机反戈一击。可以说,“顶点”如同作战双方攻防转化的分水岭,任何一方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物极必反,导致功亏一篑。

与传统战争相比,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系统与系统的较量,交战双方的各单元、要素,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重叠区,可以相互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在数量上有一定的预备,冗余度较高,可以迅速进行替代,这也使整个作战体系拥有较强的再生功能。但是,这种自我修复不是无限制的,当某一方再生能力和损毁能力失衡时,作战双方体系相对平衡的状态可能会被打破,这就形成了体系作战中的“顶点”时刻。

“全部战争艺术就在于善于待机而动。”指挥员能否准确把握和利用这一“顶点”,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负。当然,传统战争中作战“顶点”具有明显的渐进性,而现代战争已经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作战节奏明显加快,若干个重要节点被摧毁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不确定性成为作战“顶点”的突出特点。对指挥员来说,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己方作战能力的持续性,使敌打不到、打不坏节点;同时又要想方设法削弱敌方的作战能力,集中力量打敌要害、破击节点,并在己方“顶点”到来之前,实现作战目的。

提高指挥员把握作战“顶点”的能力,并非一件易事。如果对强敌对手的作战思想、作战特点、战术运用、装备性能等若明若暗,就不可能准确把握作战“顶点”,也不可能找到有利的作战时机。各级指挥员应下功夫研究战争、研究战场、研究对手,积极运用兵棋推演、模拟仿真等手段,预判未来作战的“顶点”,并有针对性地制订好预案。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面掌握信息、准确判别态势、高效分析处理,合理调整兵力部署,确保在“顶点”到来之前掌握胜券。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