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越南战争经典影片,原著《我们曾是战士,而且年轻》......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德浪河谷之战是越南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不仅是因为美军在越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成功突围,还因为这是美军第一次与越军正式交战,且开创了大规模直升机机降作战的先河。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美国战争大片——《我们曾经是战士》就是以这次作战为背景拍摄的。本文试从战术角度对该片中有关此次作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运用等作一解析——

影片中的装备与运用

影片中的武器道具运用相当考究,基本反映出当时双方的武器装备情况。

双方武器的配备

美军主要装备的轻武器是M16系步枪、M60通用机枪、M1911A1手枪和M79 40mm榴弹发射器;炮兵装备有M29 81mm迫击炮和M101A1 105mm榴弹炮;空中力量则包括UH-1系列运输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A-1“空中袭击者”攻击机、A-6舰载攻击机以及F-100战斗机等。

直升机赋予美军无与伦比的战术机动性

越军方面则基本只有轻武器,而且型号杂乱,主要是AK47突击步枪、SKS半自动步枪等,还有一些如RPG-2火箭筒、“德什卡”大口径机枪、DP轻机枪、MG-34通用机枪、MAT-49冲锋枪等。在影片开始时,越军伏击法军时还曾出现过许多二战时期的武器,如法军使用的M1919A4重机枪、MAS36步枪和越军使用的苏制1944年式步骑枪、PPSh-41冲锋枪、PPS-43冲锋枪等,甚至还有1挺ZB-26轻机枪出现。片中没有出现任何越军使用的火炮,这都表明当时越军的装备和火力是非常差的。

双方武器的运用

美军影片中,美军对于枪械的运用基本局限于对近距离内的越军进行抵近射击,这样的运用方式无疑是非常高效的。美军步兵直射火力的主角是M60通用机枪,当时美军还没有列装像M249轻机枪那样的小口径班用机枪,因而将中口径的M60通用机枪装备到步兵班作为轻机枪使用。在越南茂密的丛林中作战,7.62mm的中口径武器比小口径武器略占优势,其弹头质量比5.56mm枪弹的弹头质量大得多,因此不容易受到树枝的干扰而偏离弹道。美军的M16步枪由于使用20发弹匣供弹,因此火力持续性并不好,更换弹匣的频率要高得多,片中主角摩尔少校不止一次更换弹匣的镜头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影片最后看起来非常“假”的那场美军反攻中,M16步枪的刺刀和枪托发挥的作用居然超过了射击,这在极端重视技术装备优势的美军中实在是不敢想像的。美军装备的M79榴弹发射器虽然有露面,但发射次数极为有限,其发挥的作用远不及其在《汉堡高地》一片中所起的作用。

A-1“空中袭击者”攻击机是一种单螺旋桨式飞机,拥有极为高效的对地支援能力

猛烈开火的美军M60机枪,它是美军步兵直射火力的主角

美军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其强大的炮兵火力。美军着陆场中央是一个迫击炮阵地,这个阵地被四周的高地和丛林所掩护,越军在自己的阵地并不能看到它。但美军的这个迫击炮阵地所发出的火力却可以向四周轰击,有效地支援了美军步兵的防御作战。但这些迫击炮在作战中连续不断地发射,致使炮管过热而不能继续射击,否则就有炸膛的危险。当摩尔少校责问为什么不继续发射并弄清楚原因后,他带头向迫击炮上撒尿来降温,一群人随即围着几门迫击炮采取了这种不得已的降温措施。冷却后的迫击炮重新开始了轰击。在距离这个着陆场不远的另一个着陆场内,美军机降了2个炮兵连,共12门105mm榴弹炮。这2个炮兵连在53小时内打了1.8万发炮弹。迫击炮火力和榴弹炮火力共同构成了保护美军着陆场的火力屏障。

美军战机投掷燃烧弹对地面越军进行攻击

美军着陆后没有立即抢占有利地形,而是先向四周扫射,这样的战术运用是不成功的

美军空中火力的主体是空军的战斗轰炸机、攻击机和海军的舰载攻击机。影片中出场的空军战斗轰炸机和海军攻击机主要使用燃烧弹对地面进行轰炸,成功封闭了被越军突破的缺口,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误伤。其中让地面部队感到最为有效的是那个看起来非常老旧的A-1“空中袭击者”攻击机。它是一种单螺旋桨式飞机,却拥有极为高效的对地支援能力。该机除了机翼上的4门20mm机炮外,机身和机翼下还有15个武器挂点,一般载弹量为3630kg以上,最高可达6355kg,巨大的载弹量使其可以实施更多的攻击而不用返回基地去补充弹药。影片中,A-1“空中袭击者”攻击机的攻击次数远多于喷气式战斗轰炸机和攻击机,但并没有发生误伤事件。误伤事件的罪魁祸首当属F-100战斗轰炸机,其飞行速度过高,来不及确认地面目标的性质就投下了燃烧弹,结果扔到了自己人头上。

在发起白刃突击之前,美军士兵往枪上安装刺刀。这一情节被公认为很“假”

影片中越军武器装备运用鲜有亮点,基本上就是在远处进行射击,几乎没有近距离的抵近射击。最令人不解的就是,当越军冲到美军阵地前,并不是实施抵近射击,而是去给美军当“活靶子”。在最后的反击中,众多越军士兵被美军的枪托和刺刀杀伤,居然连一个向美军还击的都没有。笔者认为这是本片最“假”的地方。

影片中越军对手中火箭筒的运用不多,只有2次发射,其中1次发射将2名美军炸飞。但不知为何那名火箭筒射手居然戴着防毒面具,真是多此一举。此外,作为一支技术装备十分落后的军队,轻武器自然成为其主要装备。最主要的轻武器应是各种枪械和手榴弹,可是片中的越军却很少装备和使用手榴弹。影片中,只见到1名越军投了1枚燃烧弹使1名美军士兵脸上着火,以及扔到一群美军中间的1枚手榴弹,除此之外,再未发现越军使用这一武器。那枚燃烧弹使美军士兵脸上着火,另一名美军士兵只得用刀将着火的皮肤削了下来,展现了美军的坚强与勇敢;而后1枚扔到美军人群中的手榴弹则同样给了美军展现英雄主义的机会,1名美军士兵冲上去趴在了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自己被炸死,却掩护了其他士兵。如此看来,越军的手榴弹都是担负着导演赋予的“特殊任务”的。

双方的战术运用

美军的战术

影片中展现了美军丰富的战术运用细节,包括空中机动战术、阵地防御战术和进攻战术等,其中重点是阵地防御战术。

影片开始时,美军指挥官分配给本片的“主角”部队——第1骑兵师第7骑兵团第1营的任务是,运用空中机动手段追击从美军基地后方撤出战斗的越军部队。但是当第1营营长摩尔少校询问敌方情况时,指挥官根本没搞清敌方实力,使此次行动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为之后摩尔少校的部队陷入被动埋下了伏笔。结果摩尔少校的部队选择的代号为“X光”的着陆场恰恰是越军集中的区域,也就是说一下子机降到了敌人窝里头。片中,美军俘获的越军逃兵供称此地有越军1个师,4000余人(根据美军资料记载,实际上当时越军兵力为2000余人)。摩尔少校的部队只有395人,兵力相差悬殊,这就是美军陷入被动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着陆场面积的限制,美军不能一次将所有部队全部机降到位,于是采取了分批机降的方式。第一批只机降60人,这点兵力显然非常单薄。摩尔少校曾说这些人要独自支撑半个小时才能等到后续部队,这是很危险的。

美军着陆后不是迅速各自抢占有利地形,而是用各种武器向四周发射,这一举动让人感到有些费解。美军在空运过程中并没有遭到越方火力打击,这样的胡乱扫射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只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和实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抢占附近有利地形,以掩护后续梯队着陆。美军的一个排仅仅发现了1名越军,排长就冒冒失失地带领全排追了过去,结果全排撞上了越军大部队,很快被越军切断退路包围起来。这时美军身处一片茂密的草丛中,排长不是先判明情况后再组织部队突围或者固守,而是再次冒冒失失地站起来试图带领部队突围出去,所有站起来的人立即暴露在周围越军的火力之下,几乎全被打倒在地。

当发现被数量占优势的越军包围后,摩尔少校立即收回所有巡逻队,在收缩兵力的同时派出部队抢占着陆场四周的小山丘和干河床,构成了环形防御阵地——正是这一行动稳定了整个战场态势,为美军坚守着陆场3天奠定了基础。整个影片都是以美军坚守陆场,越军如何攻占这个着陆场为中心展开的。

在整个坚守行动中,摩尔少校最为高明之处就是充分发挥了内线作战的优势。内线作战可以利用处于己方战线之内的运动距离近带来的机动优势,不断地机动兵力将进攻之敌各个击破。片中,摩尔少校利用不断着陆的后续部队增援各个阵地,使各阵地不断得到兵力增援,终于成功守住了环形防御圈。

美军炮弹在离自己人很近的地方爆炸,颇有“向我开炮”的架势

除了兵力机动外,火力机动也是十分重要的战术运用。美军的迫击炮阵地就位于营指挥所附近,摩尔少校有效地指挥他们向威胁最大的方向轰击。快捷的通信联络使美军能及时机动远在数公里之外的105mm榴弹炮火力进行支援。美军前沿指挥官也不断修正炮弹落点,先是在距己方前沿150m处轰击,后来不断压缩,几乎要打到自己头上,颇有些“向我开炮”的意思。猛烈的炮兵火力构筑成一道火墙,阻止了越军向前沿的突破。美军的空中力量则大大支援了地面炮兵,是美军得以坚守并成功突围的主要因素。美军空地协同和步炮协同作战熟练,敢于对逼近到己方前沿很近距离内的越军进行毁灭性轰击,尽管造成了一定的误伤,但若不这样做就意味着整个防御圈的崩溃和全体部队的覆灭。

美军向自己认为的可疑目标开火,引诱越军暴露,这一战术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摩尔少校在一次巡视干河床阵地时感觉气氛有些不对头,就命令所有人向他们认为的可疑目标开枪。此时越军实际上已潜伏在美军阵地前的树林中准备攻击,突然间遭到美军射击就沉不住气了,他们以为被美军发觉,随即发起反击,结果正好撞上美军强大的火力网,顿时死伤一片。摩尔少校的这一招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使潜伏在阵地前方的越军暴露出来,随即以火力瓦解了这次进攻,应该说其作战应变能力是非常强的。

美军基本没有构筑工事,只是依托自然地形抵抗

要说美军在防御中的最大缺点,就是不重视工事的重要性。直到最后,美军也只是在小山丘阵地上构筑了极为简单的单人卧射掩体,其他地方都没有构筑工事。干河床阵地的美军自始至终都是依托干河床的河岸作战,既没有构筑单兵射击掩体,也没有构筑与后方联系的交通壕,这样的工事是撑不了多久的。而位于着陆场核心位置的迫击炮阵地和营指挥所也是干脆设在空地上,毫无工事可以依托。摩尔少校的指挥位置也只在一个土丘的后面,根本没有构筑掩蔽部。不知这是导演的疏忽还是美军过于相信己方火力优势,在实战中这样的疏忽无疑是致命的。

(本文发表于《轻兵器》2011年第2期上半月刊,公众号文有删改)

2023第10

20217-12

20211-5

20217-12

高燕燕

:魏开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