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本拉登被击毙:是真相还是阴谋?

原标题:本拉登被击毙:是真相还是阴谋?

2011年5月1日晚11时36分,奥巴马宣布本拉登已被美军击毙。消息一出,美国举国欢腾。但是几乎同时,很多人对本拉登的死却提出了质疑,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阴谋,有人甚至说连911也是个阴谋。一时间阴谋论在媒体上被炒的是狒狒扬扬。

官方公布的消息是,5月1日美国的特种部队深入巴基斯坦国境,在一处建筑中射杀了本拉登。第二天美国军方就用直升机把本拉登的尸体运到了正在阿拉伯海的卡尔文森号航母上,并在阿拉伯海本拉登的尸体进行了海葬。但是,阴谋论者却提出了各种质疑。

归纳起来,阴谋论有如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本拉登是不是死了都是个疑问。虽然媒体公布了本拉登被射杀后的照片,但不巧的是照片上的人偏偏脸部面目全非。虽然美国政府说脸部鉴别和DNA都可以证明死者就是本拉登,但是那都是美国的一面之词,并没有公布最可靠的证据,也没有可靠的旁证。

二是美国为何要急不可耐要对本拉登进行海葬呢?并且海葬的时间还选在了半夜。美国官方的解释是,这是遵循穆斯林的习俗,诚然,穆斯林有土葬的习俗,在对本拉登进行海葬的时候,也确实先给他清洗了遗体,然后用白布包好,一个军官还为他宣读了宗教宣词。

但是穆斯林的习俗却是土葬,而不是海葬。就算海葬等同于土葬吧,那为何要把海葬的时间选在了半夜1点到2点之间呢?穆斯林可没有这样的一个习俗,是怕被人看见或者受到骚扰吗?要知道海葬是在美军航母上进行的,即使是白天,谁又能怎样呢?

种种疑问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死者根本就不是本拉登,如果是他本人就没有必要射杀他,也没有必要在航母上选择深更半夜对其进行海葬,这样做就是为了造成死无对证的结果,那么奥巴马为何要导演这样一出闹剧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不久之后就是美国大选了,奥巴马为了得到更多的选票,为了在大选中有更大的胜算。

第二种说法,本拉登实际上早就死了。奥巴马只是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公布这个消息,目的自然还是选票。据俄罗斯国家电视一台爆料,他们曾经采访过一位名叫贝尔坎.亚沙尔的前美国情报人员,此人后来还进入了土耳其政界。

据亚沙尔说,本拉登早在2006年6月16日就死掉了,当时本拉登身边有7个人,这些人眼睁睁看着本拉登去世。亚沙尔说本拉登是病死的,他死前病情非常严重,此时只剩下一副骨架子。他身边的人为他清洗了遗体并安葬了他。

关于本拉登生病,其实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他的病情,本拉登得的是一种肝病,需要定期进行洗肾。早在2001年的时候,本拉登就在私人医生的陪同下到迪拜的美国医院进行治疗。他的主治医生名叫卡拉威,是美国医学界著名的肝病专家。

亚沙尔说,根本不存在对本拉登住处突袭这件事,作为情报人员,他对内幕了解得非常详细。实际情况是,美国人挖开了本拉登的墓穴,把他的遗体弄了出来,然后对外进行宣传,美国需要给纳税人一个交代。亚沙尔之所以要爆出这个秘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安全。他只有通过媒体把事实真相向全世界公布,中情局才不敢加害于他。

第三种说法,本拉登被美国清理门户。对美国的情报机构来说,所有为情报部门服务的人员,包括间谍、卧底、杀手等等,都属于他们的资产。本拉登原本是中情局招募的一名资产,他的代号是“反击”。

法国的一家著名报纸《费加罗》在911发生后的第50天,在头版头条披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就在911发生前,中情局的一名官员还到迪拜的医院里去会见了本拉登。如果追溯一下本拉登的发达史,就更能够知道他跟美国的关系了。

1979年苏军坦克开进阿富汗,美国人绝不会让苏联顺利占领这一战略要地,就出资在中东地区招募人员组织反苏游击队。当然,具体操作者自然是中情局了。当时本拉登刚刚大学毕业就参加了反苏游击队,并成为反苏武装的先驱。

1984年,本拉登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上了一支游击队的头领。他在中情局的帮助之下,成立了一个名叫MAK的机构,负责给反苏武装提供资金、武器装备等各种支援。本拉登不仅有美国做靠山,甚至还得到中国支援的3000头毛驴。

他依靠这些资源开始在阿拉伯国家招兵买马。本拉登的势力迅速壮大,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做后勤支援的工作,而是走到了前线跟苏联人正面开战。在贾利地区,本拉登跟苏联军队打了一场战役,他的游击队凭着落后的装备打败了装备精良的苏联正规军,使本拉登和他的部队名声大噪,并且确立了他作为反苏武装首领的地位。

随着地位的提升,本拉登已经不再满足于做MAK的头领,不再满足于为反苏武装提供后勤支援。他要走向前台,他要获取反苏武装的领导权,他已经对美国人指手画脚感到不满了。

1988年,本拉登脱离了MAK,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游击武装,并占领大片土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他的队伍一度发展到了12000人,成为称雄一方的军阀。此时的本拉登羽翼已丰,中情局认识到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甘心臣服美国的人物,中情局至少已经不再信任他了。

本拉登原本是沙特富豪子弟,他跟沙特皇室关系密切,沙特是美国的盟友,但是本拉登却对沙特事事追随美国大为不满,甚至骂沙特王室是美国的奴才。

本拉登跟沙特之间产生了矛盾,1994年沙特一怒之下取消了他的沙特国籍,使他变成了一个流浪汉。在这种情况之下,本拉登投靠了塔利班,试图借助塔利班发展他的基地组织。按照西方媒体的报道,全世界有很多次暴恐袭击都是基地组织所为,其中就包括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遇袭事件。

1998年,克林顿下令没收本拉登在美财产,并下达了暗杀本拉登的命令。美国人专门用一枚巡航导弹对付本拉登,却被他侥幸逃脱,只炸死了他身边的19名亲信。同年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发布悬赏令,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本拉登,悬赏令同时也允许打死本拉登。总之,死的活的都要。

911之后,剧情发生了更大的转变。911的消息报告给了小布什以后,他立即召集有关官员研究善后工作以及反恐大计。小布什首先向时任中情局局长的特奈德询问,谁是这次暴恐事件的主谋,特奈德是这样回答的,目前尚在评估之中,可是我感觉看上去像是基地组织所为。小布什下令一定要找到本拉登。

特奈德明明说尚在评估中,为何小布什一口咬定是本拉登所为呢?看来唯一的解释是不是本拉登导演了这场袭击事件,而是美国的高层共同设计导演了这场苦肉计,但是事件之后,本拉登就站出来发声,声称自己跟911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让人疑惑了?

既然本拉登是暴恐分子,他制造恐怖袭击一般就会承认,因为只有承认才能达到袭击的效果,做了而不承认,那他不是白忙活了吗?但这事已经由不得本拉登,小布什说是你那就是你,你以前虽然是美国的资产,但是现在你已经背叛美国,美国人非要除掉你不可。

第四种说法,911本身就不是什么暴恐袭击事件。官媒的说法是,19名基地组织成员劫持了4架飞机,然后分别对世贸大楼和五角大楼进行了撞击。但有人却对官媒的说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质疑?

一、飞机乘客的名单中并无暴恐分子。在乘客的名单中,并没有任何一个暴恐分子的名字。当然有人会说了,他们可以冒充他人的身份,但是在事后对所有乘客进行核实的时候,每一个乘客都落实清楚了,根本就没有多出19人,唯一的解释就是乘客中根本就没有暴恐分子。

二、飞机起飞机场的监控不约而同的停止工作。四架肇事飞机分别从三个机场起飞,诡异的是这三个机场的监控却不约而同地同时停止了工作,也就是说根本无法知道乘客登机时的情况。

三、飞机居然被劫持,为何没有发出警报?了解飞机的人都知道,在波音各型飞机上都安装了报警系统,而且每架飞机上都安装了四个报警装置,机组人员完全有机会按下报警装置的按钮,特别是有一个按钮就设在操纵杆之上,飞行机师伸手可及,四个按钮只要按下任何一个都能够向地面报警。但是四架飞机没有一架出现报警,这就不符合常理了。

四、飞机识别仪被关闭。飞机上都安装了飞行识别仪,它的作用是向地面发送飞机飞行的航向、速度、高度等数据。飞机在飞行中是不能关闭识别仪的,关闭就意味着出事了,而出事就一定会有战斗机升空应对。

最重要的是关闭识别仪需要密码,暴恐分子无法做到。对这一情况的合乎逻辑的推理是,飞机在两个航管中心交界处,两架飞机掉了包。事实是一架载着暴恐分子的军用飞机顶替了民航飞机,撞击了世贸大楼。

五、911那天进行了诡异的军演。军演时,美国西部35个空军基地的飞机都飞到了阿拉斯加参加军演,造成大片空域没有飞机防空,让肇事飞机毫无阻拦的飞向目标进行撞击。最诡异的是,当天还举行了一场名为“实体飞行”的军演,演习内容是模拟暴恐分子劫持民航飞机去撞击摩天大楼,整个演习的剧情跟911一般无二,难道这是巧合吗?

六、最最诡异的是,原本负责保护曼哈顿和世贸大楼的两架F-16战机却集体掉链子。美国为了保卫曼哈顿和世贸大楼是有非常周密的安排的,两架F-16战机挂着导弹全天候在曼哈顿空域巡航,但是诡异的是在9月10号那天,这两架飞机却被卸下了导弹,开到了佛吉尼亚的深山之中,等待参加第二天的演习。

但两架战机的缺席却给了4架飞机以最好的空挡,对世贸大楼和五角大楼进行了毫无阻拦的撞击。假如不是有意安排,谁能相信会有这样的巧合呢?

七、五角大楼撞出的洞口跟飞机根本不相吻合。五角大楼被飞机撞出了一个直径为14英尺的洞口,但是飞机的直径却有44英尺。一架如此庞大的飞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只撞出这么小的一个洞口,而且这架飞机还穿透了3幢大楼共6堵坚固的墙壁,什么材质的飞机才能有如此的撞击力呢?而且大楼内外根本就没有找到飞机碎片,难道飞机撞击之后整个都蒸发掉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撞击五角大楼的是一枚导弹。猎杀本拉登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关于事情的真相,人们有太多的怀疑,各种阴谋论吵得沸沸扬扬,但是美国官方并没有给予回应,美国到底隐藏了多少真相,甚至其中有多少阴谋,也许将永远是一个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