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布拉格之春,面对苏军压境,捷克斯洛伐克为何会不战而降?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捷克跟斯洛伐克联合,在1918年10月28日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之后解体,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跟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

捷克跟斯洛伐克处在中欧地区,在冷战期间,那里便是两大阵营交汇的最前沿。也由此,苏联重视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安全。而其实在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并不是苏联阵营一方的,而是属于英法阵营,还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德苏英法意。不过这对于英法来讲,捷克斯洛伐克仍旧属于弱国,在关键的时候,是能够被牺牲的。

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但这实质就是在推动德国进攻的步伐,也没能阻止二战的爆发。在次年3月,德国很快便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领土。直到1945年在苏联的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才获得解放。

因为位置十分重要,在冷战期间,西方阵营便将属于苏联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看作突破口,苏联这边则是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战略屏障。两大阵营便围绕着捷克斯洛伐克展开激烈的对抗。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大有脱离苏联阵营的趋势。倘若捷克斯洛伐克真的倒向了西方阵营,西方阵营便能够往东推进几百公里,跟苏联直接接触。到时候,两大阵营的最前沿便会变成苏联的乌克兰地区。而且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波兰跟东德,南部的匈牙利,罗马尼亚也会被隔开,进而失去战略依托。这对于苏联来讲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当年8月20日夜,苏、波、匈、保、民德五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布拉格之春”。而当时拥有几十万部队的捷克斯洛伐克并未做出抵抗,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地形。地形在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倘若多山地跟高原地形,机械化部队就将很难展开。有利于防御一方,不利于进攻一方。捷克斯洛伐克则是以平原跟丘陵为主,山地较少,且海拔低,并不险要,十分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进攻。

其次,西方阵营并未给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的实力还是十分强悍的。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属于苏联阵营,通常情况下,没有到关键时刻或者情况出现其他什么重大变化,西方都是不愿意直接出手干预对方的内部事务的。加上捷克斯洛伐克处在欧洲中部,西方也不想要在欧洲发生大型的长期战事。

最后,缺乏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在战争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是没有坚定的战斗意志,在面对对手进攻的时候,就算地形不利,实力悬殊,也不会选择放弃抵抗,不战而降。因此,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缺少战斗意志,面对实力强劲的苏联的入侵时十分忌惮。尽管有着几十万装备齐全的军队,最后也还是不战而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