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邓华指挥失误,志愿军折戟砥平里,美军终被李奇微唤醒

原标题:邓华指挥失误,志愿军折戟砥平里,美军终被李奇微唤醒

砥平里之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对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来说,却意义很大。

砥平里之战发生在第四次战役,横城反击战之后。1951年春,经历了三次战役的志愿军已经到了必须要休整的时候了,其实第二次战役结束的时候,彭德怀就向毛泽东提出了休整的建议,但当时迫于国际情况,毛泽东提议打过38线,于是就进行了规模大,但战果一般政治意义大的第三次战役。

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三次战役,志愿军都是一鼓作气打下来的,运用迂回穿插的方式,切断敌军后路,让敌军腹背受敌,然后近战夜战,抵消火力差距,一鼓作气打了三次战役。这三次战役,由于志愿军指挥得当,一直处于有利局面,“联合国军”一直都在吃败仗,除非被我军彻底包围,其余情况均没有死战过一次。

由于连续的败仗,“联合国军”士气低迷,这就是李奇微接手的时候,“联合国军”的状态。李奇微上任之后,第三次战役爆发,李奇微几乎没有做抵挡,就开始后撤,最后在37度线附近建立了防线。比起沃克和麦克阿瑟等人,李奇微是典型的智将,他知道,虽然美军在武器方面占据优势,有制空权,但如果提不起士气,美军永远无法振作,就像一头睡着的熊,不醒来就无法形成战斗力,他首要的任务就是让美军重拾信心。

砥平里战斗发生得很偶然,谁也没想到,砥平里会成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转折点。1951年2月13日,横城反击战结束,横城反击战的结束,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已经接近尾声,我军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在第四次战役爆发之后,志司就做出了西顶东反的战略计划,即西线沿着汉江南岸抵挡住敌军,东线找机会歼灭一部分敌人,志司真正打的是横城反击战,砥平里只能算是饶头。

横城反击战中,我军歼敌1.2万,已经粉碎了李奇微发起的第四次战役的战略目标。2月13日横城反击战结束以后,邓华得知砥平里不到四个营的敌军已经逃了不少了,只有一两个营,于是就开启了砥平里之战。

其实如果情况属实,邓华决定打并没有错,这就像突然吃了一千块钱的大餐,然后看到了一个赠送的冰淇淋,动动手就可以拿到,你拿不拿?东线刚在横城打了一场胜仗,突然发现砥平里还有一部分敌人,但已经逃了不少了,完全就是一块肥肉,邓华怎么会不打。

对于砥平里,虽然得到的情报是敌人已经逃了不少,但邓华依旧很重视,派出6个团参与作战,由40军119师师长徐国夫指挥。但战斗开始前夕,部队却出了状况,配合攻击的炮兵42团在赶往集结点时被美空军发现,遭遇了轰炸,已经无法参与砥平里之战了。而徐国夫还从375团副团长口中得知,砥平里的敌军并没有逃跑,依旧有一个满编团和一个法国营,配备有重火力。

当徐国夫将情况反映上去时,并没有得到回复,于是战斗还按原计划进行,但最后参与战斗的只有两个团,分别是357团和359团,375团因为遭到敌人的阻击,而无法参战,而和357团同属于徐国夫119师的356团则因为行动迟缓而没有能够抵达战场。(119师一个团参与了横城反击战,还没有归建,并没有参与砥平里之战)

在徐国夫晚年回忆录《大漠风声疾》中也有关于砥平里之战的描写,在徐国夫的回忆录中,参与战斗的是三个团,总计2300多人,最后敌军伤亡九百多,志愿军伤亡八百多,和军史差距较大,而之所以只有2300多人参与攻击,徐国夫的解释是当时部队都不是满员,一个团大多数都是七八百人。但回忆录不能作为史料参考,而且三个团2300多人,还不够一个满编团,数据多少有些离谱。

而据徐国夫描述,他的356团和357团是横城反击战的预备队,没有参与横城反击战,而前面的三次战役,我军都是胜方,即使伤亡大,人数也应该在正常满编团的三分之二,所以,2月13日砥平里战斗的第一天,参与战斗的人数应该在4000人左右。

战斗到第二天,356团赶到战场,攻击的人数应该达到了6000人左右。这部分是徐国夫指挥的攻击部队,但除此之外,还有39军的343团和344团,42军的376团也参与了砥平里战斗,但这三个团都跑错了方向,当时部队联络并不紧密,跑错方向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真正参与攻打砥平里的只有徐国夫指挥的三个团。而除了这部分负责进攻的部队之外,还有一些阻敌增援的部队,这一系列战斗,都属于砥平里战役,而不是说徐国夫三个团打的就是砥平里战役。

负责防守砥平里的美军第二师23团,团长弗里曼,本来23团是准备撤退的,而且也得到了阿尔德蒙的的批准,但就在准备撤退的时候,李奇微下达了坚守的命令,命令砥平里绝对不能丢,丢了就撤弗里曼的职。与23团共同坚守砥平里的是法国营,指挥官是拉尔夫.蒙克拉中校,二战中立下无数功勋,授衔中将,但朝鲜战争开始之后,自降为中校,带领法国营参与朝鲜战争,认为参战是荣耀,是典型的战争狂热者。

砥平里算是交通要道,地形比较特殊,是一个小盆地,四周是高度在300米左右的山峰,砥平里战斗就是围绕这些山头打响的。战斗开始之前,美军就已经在砥平里修筑了环形工事,非常坚固,所以砥平里之战开始之初,就注定是一场攻坚战。

战斗持续了三天时间,徐国夫指挥三个团一度将敌军压缩到2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但随着黎明的到来,总会功亏一篑,被敌军的炮火压制,打得非常惨烈,但伤亡并没有美军最后夸耀的那么大,伤亡达到了5000,徐国夫指挥的三个团,即使满编也只有一万多,而经历了三次战役,部队早已经不是满编了,最多不过7000人,如果伤亡达到了5000,仗早就没法打了。

除了砥平里主战场打得比较惨烈之外,阻击美军援兵的战斗也非常惨烈,2月13日,李奇微派出美2师38团去增援23团,但23团当天就遭到了我军的阻击,无法前往砥平里。14日,李奇微又派出了美骑兵一师第5团前往增援,这几乎是李奇微可以动用的最后的部队了。李奇微给第5团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增援砥平里,哪怕只能突进去一辆坦克。

第五团在进军过程中受到了我军激烈的阻击,我军炸毁了一座桥梁,然后围绕桥梁和第5团展开了战斗,成功挡住敌军一夜,直到第二天,第5团工兵才修好桥梁,但我军的阻击并没有到此为止,前往砥平里的道路,我军节节阻击,由于我军只有轻武器,那敌军坦克没有办法,就将手榴弹捆绑在一起炸,但最后只能炸伤一些士兵,拿坦克没多大办法。

阻击第5团的是39军116师和42军126师,在距离砥平里还有5公里的地方,第五团被彻底挡住了,要想进入砥平里,美军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放弃步兵部队,只让坦克突进去。而敌军坦克抵达砥平里的时候,我军与这些钢铁巨兽展开了肉搏战,缺少远程打击武器,战士们就拿着手榴弹直接跳在坦克上,这里的战斗,比砥平里主战场还要惨烈。最后,美军突到砥平里的只有十几辆坦克和23名战士,其中一半是伤员。

但不管美军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突入到了砥平里,砥平里之战已经无法再继续了,没有增援的砥平里我军没有打下来,现在多了十几辆坦克,要打下来将更加困难,而且美2师38团也在增援的路上,最后,我军经过彭德怀同意,撤出了砥平里,夺取砥平里算是失败了。

砥平里的失败,对我军影响并不大,连同阻援伤亡或许就是美军报出的数字,五千人,但阻援过程中,敌军伤亡比我方惨重,所以这一战并不是美军报道的那样,砥平里美军伤亡三百多人,我军伤亡五千多人。

当时美军急需一场胜利提升士气,于是就打了个地点差,砥平里的战斗,美军却是胜利了,于计算了围绕砥平里所有战斗中,我军的伤亡人数,而美军则只计算了砥平里主战场的伤亡人数,导致出现了极大的伤亡差距,所以徐国夫将军的回忆录是具有极大真实性的,只是三个团只有2300多人,这个数据太多离谱。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因为这段历史非常晦涩,拥有不少的争议之处。

抛开伤亡争议,看砥平里之战的爆发以及影响,这一战是邓华判断失误了,砥平里虽然重要,但横城反击战结束后,我军就已经完成了初步战略目标,只要进行运动防御,等待国内轮转部队换防就可以了。而邓华却因为得知砥平里的假情报,没有进一步核实就发起了砥平里战役,造成了砥平里失利。

当然,砥平里失利对我军并没有太大影响,整体战局并没有发生变化,砥平里虽然是交通要道,但没有第五次战役中,铁原那么重要,也没有上甘岭战役中,五圣山重要。砥平里真正的影响是美军的士气,经过砥平里一战,加上美军的错误宣传,让美军以为砥平里23团大胜,而重拾信心和士气,美军真正被李奇微给唤醒了。

而且也可以做一个前后对比,砥平里之战前,美军不被包围,绝不会死战,失利就会后退,但砥平里之战以后,美军开始发挥自身优势,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而后面这些年,美国也大肆宣扬砥平里之战,可见其对美军的影响有多大。

如今,纠结砥平里之战的伤亡人数的细节,影响大小,意义并不是很大,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我军三个团为何没能攻破美23团的防线,炮兵42团被空袭而我为何没有反击能力,343团、344团、376团为何会走错方向等等,而不是纠结伤亡多少,影响多大。熟读历史,以利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