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抗美援朝真相,志愿军之所以能与美军抗衡,离不开苏联这四大援助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7月27日上午,开城板门店,聚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200多名记者。

朝鲜半岛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今天却备受瞩目,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上午10点整,会议大厅里弥漫着庄严的氛围。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进入签字仪式大厅,正式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整个签字过程只持续了不过十分钟,然而这短暂的片刻,却标志着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也意味着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取得了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军民的团结奋战。

但与此同时,这场胜利也离不开苏联全面的对华援助。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根据条约中的内容,如果中国进入战争状态,那么苏联有义务在军事上援助中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0月初,“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中国也做出决定,出兵抗美援朝。

这一决定实际上符合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苏联也履行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义务,向中国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

协助防空

其中第一点,便是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军事人员的援助。

空军的支援在这场战争中尤为重要。只有得到空军的掩护,才能将地面上的伤亡降到最低,同时也能保障后勤补给的充足、及时。

然而在朝鲜战争初期,我军虽然也已组建了空军部队,但与经历过二战的苏联空军相比,还太过年轻、弱小。

所以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前,我国的领导人就曾经向苏联领袖斯大林提出过,要苏联派出空军部队支援的要求。

尽管在当时的协商过程中,斯大林拒绝了立即出兵。

可在志愿军入朝作战13天后,苏联就出动了飞机与美机展开战斗。

1950年11月1日,苏联成立了第64独立歼击机航空军,进驻中朝边境的安东机场。

这支空军部队使用的是最新式的米格15战斗机,给美国的空军造成了巨大威胁,有效地保护了鸭绿江上的桥梁大坝、发电站,以及中朝边境的机场和交通路线。

1951年,随着战线向南推进,苏联又出动了两个空军师来掩护交通运输线,以保证志愿军的后援补给供应。

在第四次战役期间,斯大林又同意将第151和第324两个歼击师的基地,转移到了朝鲜境内。

以至于到了朝鲜战争的后期,从鸭绿江到清川江的空域,几乎就成了中苏空军的主场,美国有着“超级空中堡垒”之称的B-29轰炸机,也不敢轻易进犯。

当时美国空军的指挥官还给这片地带取了一个名字——“米格走廊”。

除此之外,由于当时的新中国根本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经验,面对美国的机械化部队以及各种现代化武器,很难凭一己之力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所以,苏联向中国东北派去了10个坦克团来协助防御,又向远东地区增派了部队,以此来牵制美军在朝鲜的军事部署。

这些作战部队的支援,无疑是为志愿军的地面战斗和后勤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军事装备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是十分简陋落后的。

枪支种类不仅混杂,甚至一半都是非自动枪支。

火炮设备更是陈旧,大多是一些小口径的野炮、山炮、掷弹筒和迫击炮。

论起武器装备数量,刚入朝时,志愿军的火炮只有3000多门,一个军仅有火炮520门。

而美军的一个师有950多门火炮,其中还包括70多门榴弹炮这种大口径的重炮。

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以及通信器材等,很快就出现了短缺。

于是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中国向苏联提交了所需武器弹药的清单,其中包括苏式步枪、自动枪、轻重机枪以及炸药等步兵轻武器。

这批提供给志愿军36个师的轻武器,最终按照要求,在1951年初如期、如数地运到了中国,帮助志愿军解决了燃眉之急。

而随着朝鲜战争的不断升级,面对“联合国军”的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志愿军装备落后火力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得越发明显。

于是在朝鲜战争的中后期,中国又向苏联购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组建了53个高炮营,5个野战高炮师,1个城防高炮师,2个火箭炮师,13个工兵团以及通信兵和防化兵部队等。

在空军方面,1951年苏联的13个航空师回国后,给中方留下了12个师的飞机和装备。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出售了1000多架米格15歼击机。

除此之外,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轻型轰炸机——伊尔28。

1951年中期,战场一度陷入僵持的局面,志愿军与联军双方在三八线附近胶着。

而随着战场南移,志愿军后方,东西两侧的海岸线也因此延长。

斯大林曾两次致电毛主席,提醒他要注意加强朝鲜半岛北部的的海防,并向中国提供了鱼雷艇、飞机、火炮以及水雷、炸弹等武器装备与海军物资。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多种武器。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二战时被称为“炮兵之王”的喀秋莎火箭炮,不仅让美军吃尽苦头,也让志愿军大开眼界。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曾经只能眼看着敌人狂轰滥炸的我军,终于也可以用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与敌人展开势均力敌的炮战了。

虽然这些并不都是最先进的武器,有一些甚至是二战后淘汰、剩余的的装备。

但对于当时武器设备落后的中国而言,在战争中引入并学习使用这些武器,对于提高军队的技战术水平,以及实现军队现代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这些武器与军备物资,大部分都是向苏联贷款买来的,可当时的新中国刚刚建立,并不被国际世界接受、承认。

而彼时,愿意并且有能力向中国提供如此规模军事帮助的“朋友”,就只有苏联一个。

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苏联的援助尽管不都是无偿,却也称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经济建设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同时,新中国内部的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展开。

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经济正处于恢复期,国内的各种建设,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因此,苏联不仅是直接援助了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支持。

在中共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小组成立后,周恩来又提出:中国的工业建设需要采取苏联统一的标准,并依靠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与支持。

于是1952年8月15日,周总理亲自率团访问莫斯科,与苏联一同商讨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具体方案。

同年10月,刘少奇在参加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时,与苏联国家计委主席萨布罗夫,进一步讨论了一五计划的相关问题。

1953年2月,中苏双方会谈,苏联代表团又对中国一五计划的方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意见。

直到1953年5月18日,库兹涅佐夫大使送来了中国一五计划的正式意见书,其中提出了包括工业增速目标、手工业发展以及干部培养等具体的意见。

可以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方案的制定,离不开苏联的帮助。

与此同时,恢复经济所需的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部门,也得到了苏联的援建。

1950年2月,苏联援建的首批重点工程项目就有47个,此外还有一些航天工业相关的临时工程。

这些工程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使我国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产能增长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第二批援建项目共有91个。

除此之外还有35个国防工业企业的设计,还包括设备供应与技术支持。

这一批建设的效果就更是显著,使中国的工业产能大大增长,超过现有产能一倍以上。

周总理对此也肯定道:“苏联对于发展中国经济的种种援助,将使中国逐步地建立起自己强大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对于中国工业化和走向社会主义,是具有极其重大作用的。”

技术援助

当时中国的经济落后,除了援建项目以外,苏联也向中国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

彼时新中国人才匮乏,到1953年,全国的工程设计人员也只有不到40000人。

因此,在中苏确定了两次重点援建项目后,苏联就派遣了大量的专家来华工作,提供帮助。

到1952年下半年,苏联就先后派遣了近50个苏联设计组来华,帮助中国进行全国性的规划设计,以及地质勘查工作。

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至少有1000多名经济技术专家在中国工作过。

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离不开苏联专家,他们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钢铁工业方面,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各个钢铁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大大提高。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苏联专家提出的方法,不仅提高了产量和效率,也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和修理费用。

电力工业方面,在专家指导下产量大幅提升,同时还缩短了检修时间和电力成本。

例如在阜新发电厂安装发电机工程中,苏联专家推广了16种先进的施工方法,使得整个工程提前一个月竣工,降低成本高达60亿元。还因此受到了毛主席的嘉勉。

在煤炭工业方面,当时的国家煤炭管理总局认为,国内浅部煤层已经全部开采完了,而受到技术限制又无法开采深部煤层,所以在1957年以前,要废弃120个矿井。

然而经过苏联专家的研究,恢复并扩建了大部分矿井,介绍了各种先进的采煤方法,使煤炭的回踩率达到70%,大大地减少了资源的损失。

而在石油工业方面,过去的中国一直被认为是贫油国家。

但苏联专家通过科学考证后指出,中国处在油田国家的中间,地下石油资源是丰富的。

除此之外,苏联的专家在农林养殖业、手工业、铁路运输以及医学方面都为中国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经验与帮助。

完整的工业体系、各行各业的宝贵经验,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算得上是无价之宝。

与此同时,在军事领域,苏联也向中国提供了许多技术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了第一批航校速成班,当时的教员都是来自苏联的专家,他们首先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空军教员。

1950年10月,苏联空军的13个航空兵师来到中国,到各地区执行防空任务的同时,也负责帮助中国的空军部队进行训练。

1950年11月,苏联空军参与到朝鲜战场后,就一直负责执行主要任务。

因为当时志愿军的空军刚组建不久,缺乏经验,只能执行协助支援的任务。

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志愿军空军也在苏联空军的帮助与指导下,学习到了许多实战经验。

因此可以说在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空军无论是在武器装备方面,还是在作战经验与能力方面,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这些也离不开苏联的帮助。

抗美援朝总指挥彭德怀的军事参谋,在回忆起往事时也给出过这样的评价:“50年代初,中苏最大的军事合作,就是苏联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空中作战。”

不论苏联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对志愿军乃至中国提供援助,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艰难的抗美援朝时期,苏联的援助是我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这些援助不仅帮助志愿军脱胎换骨,取得胜利,也为中国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资料: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空军的历史考察》. 姜大云;彭学涛.兰台世界,2010

《朝鲜战争中苏联对华军事援助探析》. 薛海玲.军事历史研究,2000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 沈志华.中共党史研究,2000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M]. 张柏春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