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美国武器历史篇——依阿华号战列舰炮塔爆炸事件

舰艇历史

依阿华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55710吨,主要火力为3座三联装406mm主炮炮塔,该型舰的建造目的是为应对强大的日本帝国海军,并为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提供防空火力。本级舰一共建造了4艘,5号舰和6号舰因为二战结束而终止建造拆卸解体,首舰依阿华号于1940年6月开工建造,1942年8月交付,并于次年服役。服役之后参与了纽芬兰岛补给舰队护航行动马绍尔群岛登陆战莱特湾海战冲绳岛战役,对日本本土北海道和本州岛的轰炸等行动,最后一直幸运的存活到了二战结束。

1949年美国将这艘功勋老舰退役封存,后再1951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重新启封,用于打击登陆场和中朝联军补给线,1953年再次退役,这一退役就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加强舰队续航能力和对陆火力,美国开始对这4艘封存的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升级改进,安装了先进的雷达,最新型的指挥,电子战和通信系统,战斧巡航导弹,鱼叉反舰导弹,密集阵近防炮,侦察无人机等等,不过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生导致升级之后的依阿华号失去了参加1990海湾战争的资格,现在这艘庞大狰狞的钢铁巨兽安安静静的躺在洛杉矶港口中作为浮动博物馆向游人开放。

事件设备

这次意外发生在依阿华号战列舰的2号主炮塔,炮塔内部共有3门MK7型406毫米口径50倍身管轻量超大口径舰炮,于1937年设计定型,改进自MK6舰炮,身管重108吨,分为四层结构,内身管长20米,有96条膛线,内身管寿命300发,发射药包可以使用电子式或击发式点火,单门舰炮最大射速2发/分,该型火炮也被应用于蒙大拿级战列舰上。

依阿华级战列舰每台炮塔重1700吨,炮塔从上到下共分为7层,即战斗室,旋转盘室,旋转动力室,上供弹室,下供弹室和药包室,人员配置总共为77人,上下通过武器升降梯链接,炮塔内部则是使用1台功率为300马力的发电机进行供电,最大选装速度为4度/秒,仰度12度/秒,炮塔上下供弹室总备弹216发,炮塔两侧配有火控观瞄系统。

火炮采用了半自动装填,装填方式为链式结构(这次意外的罪魁祸首也是这个装置),发射药包从炮塔底层升上来之后使用火炮推弹杆将发射药送入炮膛24英寸处并关闭炮闩,最后控制点火完成激发,9门406毫米舰炮发射的弹丸完全能够摧毁岸边的坚固混凝土工事,在海湾战争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三号舰密苏里号和四号舰威斯康星号就对岸边的伊拉克军队进行暴风般打击,在这次行动中一共炮击83次,发射406毫米炮弹1200发,弹丸总重量约1470吨,几乎相当于把一艘轻型护卫舰砸在敌方阵地上,而且这还不是护卫舰而是装填了高爆炸药和破片的406毫米炮弹。

火炮弹药主要有射MK8穿甲弹,弹体重量达1.2吨,内装炸药18公斤,初速762米/秒,最大射程33公里,可以在18公里的距离上击穿508毫米的等效装甲防护;MK13/14榴弹,弹体重0.8吨,威力相当于一枚500公斤航空炸弹;MK19人员杀伤弹,其打击面积可达2个足球场面积;在冷战期间美国为这型超大口径舰炮发展了W23型炮射核弹,差不多有2.6万吨TNT当量,约等于一个长崎胖子。

事情经过

交代完背景我们正式开始看看这个意外是怎么一回事,事件回到1989年4月19日在波多黎各东北部的大西洋海面上演习,早就对这种情况见怪不怪的2号炮塔士兵如同往常一样各司其职,毕竟对于操作这台钢铁巨兽早已是驾轻就熟,将弹丸送入炮膛之后,两名海兵将硕大的丝绸药包调整完毕准备使用推弹杆将其送入火炮,下一秒2号炮塔内部突然发生强烈爆炸,火光浓烟弥漫整片海面。好在因为军演提前架设好的摄像机清楚的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不然后续的调查会走不少的弯路。

炮炸瞬间便产生了一个温度高达1500℃的火球,火炮的革质炮衣被立刻撕碎,炮塔内部内部压力瞬间高达280个大气压,当场便将距离最近的水兵杀死。这还没完,爆炸产生了大量高温有毒的氰化物气体和一氧化碳气体,这直接让预先存放在炮塔底部的发射药被引燃,发生了更大的二次爆炸,9分钟后,在密闭环境内达到零界点的高温高压气体再次被引爆发生了第三次爆炸。事后经过统计共造成47名水兵罹难,以及1575人不同程度受伤,直接让这艘功勋老舰提前退役。

后续发展

事情发展后的1989年4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巴巴拉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军港参加了追悼会,沉痛悼念死去的海军官兵,事故发生之后美国海军立刻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对其原因进行调查,作为应对美国海军高层将领几乎是立刻进行了传统艺能,掩盖和警示,先后拿出了三份调查报告。

3个月后调查组出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但这份漏洞百出的报告立刻就引起了民众和阵亡家属的不满。调查报告表明凶手是2号炮塔的水兵之一哈维中士(属于阵亡海兵),其早前因为和同性伴侣的感情破裂问题而自制炸弹摧毁了炮塔。先不说一个小中士是怎么神不知鬼不觉的混进战斗室,并光明正大的安放爆炸物;要是一个小小的自制炸弹就能彻底摧毁一艘战列舰的炮塔,那二战里面所有大舰巨炮都可以歇歇了。

为平息引发的抗议和骚动,美国海军方面凯尔索海军上将拿出了第二份和第三份报告,其中第二份表明是海军管理不善,使用了过期药包才引发的这次事故;第三份报告则是表明所有操作均是按照规定完成,并没有任何违规情况出现。这种既触怒LGBTQIAPKDXUC群体,又攻击军人家属,说话颠三倒四驴唇不对马嘴的话术彻底激怒了国会,虽然不少军方人员都将国会老爷当傻子,但是国会议员一旦涉及丑闻和资金那就不是一头简简单单就能糊弄的蠢驴。

对海军不满的美国国会次年就自己成立了调查组进行调查,在调查期间受到了来自海军的各种阻挠和不配合,但面对国会的压力海军部长不得不让步,表示海军已经将几乎所有2号炮塔内部清理出来的垃圾都丢进海里,这种企图消灭所有证据的行为让调查组又急又气,好在经过调查组的不懈努力终于从发射药和另外两门2号炮塔舰炮内退出来的弹丸上发现了蛛丝马迹。

经过对弹丸上的火药残留进行分析,发现2号炮塔的舰炮在发射时并没有按照规章制度使用更先进的D-845型发射药(属于减装药无焰发射,燃烧速度较慢),而是使用了二战时期的老式发射药D-846型发射药(燃烧速度较快,最新款差不多都有50年历史),但是使用非配套老式药包不一定会导致这么剧烈的爆炸,毕竟之前也是有过这种情况。调查组于是在推弹杆上开始调查,是不是这个装置出现了问题导致事故的发生,毕竟推弹杆推弹丸时速度是4.3米/秒,推发射药时则是0.46米/秒,两种推弹模式差距很大,出现违规操作也是有可能导致爆炸。

国会调查组为此委托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进行D-846型发射药安全性测试,使用不同速度将药包推入测试装备中看是否会产生燃烧爆炸。国家实验室进行了50小时的电脑模拟之后发现,发射药在塞入炮膛深处之后相互挤压,承受的压力达到了19MPa的燃烧临界点,这个时候一旦出现违规操作那后果不堪设想。电脑模拟之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人员开始进行跌落和挤压实体试验,1990年5月24日在进行第18次跌落试验时,发射药包发生了爆炸并摧毁了整个测试仪器,成功验证了D-846型发射药包承受超过12740N撞击力时会发生自燃,而推弹杆速度达到4.3米/秒时有超过16.6%概率发生自燃爆炸,自此终于水落石出。

在得到足够的证据之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人员通知了美国军方暂停了关于406毫米舰炮的射击训练。之后美国宣布结束了为期两年半的调查,修改了战列舰主炮的相关装填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弹劾和撤职,并改进了对应的药包设计,让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不至于自燃,同时在自动装填杆上增加了表明装填速度的颜色代码,让装填手能够识别相关动作,减少误操作发生意外的可能,看得出来这些补救应急的意味比较重,不过这也难怪,20世纪90年代已是导弹的时代,大舰巨炮因为不合时宜早就应该被安置进历史里作为传奇和故事供人观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