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淮海战役中,黄百韬临死前说:我想不通,死不瞑目

原标题:淮海战役中,黄百韬临死前说:我想不通,死不瞑目

淮海战役,黄百韬临死前说:我想不通,死不瞑目

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经过三大战役,便已经决定最终胜利归属。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堪称最为精彩的一场战役。此战之中,黄百韬身陷囹圄,解放军大胜。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让黄百韬大呼:我想不通,死不瞑目。

1948年11月,国共双方共集结百万大军在淮海地区进行决战。经过数月的激战,胜负早已分晓。在大运河西岸的碾庄,一代名将黄百韬同他麾下第7兵团的十万之众在此陨落。淮海一战,黄百韬杀身成仁,永远地留在回忆之中。

随着黄百韬战死,其麾下第7兵团五个军(25军、44军、63军、64军、100军)将近10万人几乎付出全军覆没的代价。客观来说,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还算不错。要知道,他麾下的第7兵团,其实只是国民党东拼西凑的杂牌部队。

1948年6月,豫东战役结束后,第7兵团方才有国民党各个地方部队缓缓组建完成。千万不能小看这支杂牌军,在黄百韬的带领下,却在淮海战场打出不错的战绩。第7兵团在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主力重重包围之下,固守碾庄,坚守12天,并造成华野部队近6万人伤亡。这个伤亡占整个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伤亡人数的一半。

在淮海战役中,黄百韬作为兵团司令,是否拥有逃跑机会呢?答案肯定是有的。据淮海战役时逃跑的25军副军长杨廷宴回忆,黄百韬临死前对他说:我有三个想不通:一,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第44军两天?二,我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通过黄百韬死前所说的话,足以得知黄百韬此时此刻无可奈何。其实,早在淮海战役打响前,黄百韬便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危险。黄百韬意识到自己孤立无援,很有可能成为解放军主要打击对象。由此,黄百韬一再向徐州总部请求西撤与主力会合。

经过作战会议商讨,国军徐州总部决定将各部收拢到徐州附近,与此同时,总部要求7兵团暂时停留在新安镇,等待驻44军从海州过来,一起西撤徐州。就是因为这个等待驻44军的命令,让黄百韬乃至整个第7兵团身陷囹圄。

其实,并不是黄百韬军事能力不行,主要还是因为国民党高层指挥问题。就拿44军撤退问题来说,之前作战会议要求44军走海路南撤,根本不关第7兵团什么事。但是到了撤退之时,国民党当局又下令44军沿陇海线西撤徐州。

如此朝令夕改,本就是兵家大忌。但此时,徐州总部又下令第7兵团原地等待44军,这一命令的下达,也就将黄百韬推上了绝路。军令面前,黄百韬无法违背,作为杂牌军出身的他,深知违背军令的后果。无可奈何下,黄百韬只能同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做殊死一搏。

但是战争的发展,让黄百韬彻底失去了希望。随后,黄百韬以及麾下之众被解放军重重包围,黄百韬身死碾庄,只留下“我想不通,死不瞑目”的遗言。

黄百韬战死碾庄与张灵甫战死孟良崮有着很多共同点,其实这两位优秀的战将并不是死在解放军的围攻之下,而是死在国民党高层朝令夕改的腐败政治下。黄百韬、张灵甫战死都离不开国民党友军在关键时刻的背信弃义。试问,如此军队又如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