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坦克杀手”!二战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是如何诞生的?

原标题:“坦克杀手”!二战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是如何诞生的?

二战期间,坦克的大量使用对火力不足的轻装步兵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对付这种身披重甲火力强悍的钢铁猛兽,技术人员急需研制一种单兵破甲武器来武装步兵。而重型反坦克手榴弹就是在这一思路下率先诞生的一种有效的反坦克单兵武器。而虽然这种手榴弹可以对二战初期的坦克造成杀伤,但是其沉重的战斗部也极大地缩短了有效攻击距离。因此,如何提升单兵破甲武器的射程,同时保证射击精度,就成了这种单兵反坦克武器的下一个研制方向。而这样的思路随后便催生了本文的主角:巴祖卡火箭筒。

▲M1巴祖卡以及M6A1和M6A3火箭弹

1940年,美国陆军的爱德华-乌尔中尉提出了一个设想,希望为当时美军配备的M10反坦克手榴弹加装火箭推射器,同时使用他发明的火箭筒进行发射。在谈到这个设想的来由时,乌尔中尉表示,这是他在思考如何使射手免受火箭发射产生的烈焰灼伤的过程中,偶然借助一根和M10手榴弹口径相同的钢管而诞生的想法。

▲斯摩棱斯克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内的苏军早期RPG-40反坦克手榴弹

随后,这种新式武器的原型设计工作很快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协助下完成了,在测试过程中,其凭借出色的射击精度和射击距离很快令在场的高级军官印象深刻。而时任美国军械局总工程师的马库斯-巴恩斯少将则风趣地说:这款武器看起来真像鲍勃-伯恩斯(摇滚乐手)的巴祖卡乐器。

▲手持巴祖卡的美第80步兵师士兵

▲阿登战役期间的美第101空降师工兵

于是,“巴祖卡”(Bazooka)这个名称很快就成为了这种榴弹发射器的通用名称。其中,代号为M1和M1A1的巴祖卡全长4.5英尺,可有效击穿3英寸的装甲;代号为M9和M9A1的巴祖卡全长5英尺,可有效击穿5英寸的装甲,代号为M20和M65的巴祖卡可有效击穿11英寸的装甲。

▲几名美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使用机枪,巴祖卡和沙袋堆起了一个简易安全哨,以应对敌军可能的装甲突击

1942年11月,M1型巴祖卡以及其配套的M6火箭弹在北非战场上被首次使用,但在战斗中并未发挥重要作用。这部分归咎于对士兵的培训严重不足,同时也是因为M6火箭弹的性能不太可靠。直到1943年5月,盟军还尚未收到明确的关于这款火箭弹的击毁报告,于是M1的改进版,发射M6A1的M1A1巴祖卡很快取代了前辈投入战场。

▲M6火箭弹

▲1944年,一名美军士兵用M9火箭筒瞄准德军的机枪阵地射击

很快,M1A1便取得了击毁4辆德国中型坦克和一辆虎式重型坦克的战果。但是这款武器在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尾焰往往会令射手瞬间暴露位置。1943年底,美军将M9和配套的M6A3火箭弹一起投入战场,但德军此时已经改良了装甲部队的装甲防护,通过加装裙边装甲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巴祖卡的毁伤程度。

▲一辆装有装甲裙板的德军三号突击炮

随后,在对缴获的德军坦克杀手火箭筒进行分析后,美军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由此诞生了诸如M20超级巴祖卡等衍生型号,这种火箭筒由双人小组操作,最大射速可达6发/分,具备更高的射速和破甲能力。而这些火箭筒的研制还未完全结束,二战就已经完全结束了。

▲德军二战期间的单兵反坦克武器,铁拳(上)和坦克杀手(下)

▲M20超级巴祖卡

▲朝鲜战争期间的美国士兵

预算的急剧削减使得M20的大规模列装希望变得渺茫,而在随后的朝鲜战争中,美军仅装备了M9和M9A1,并被用来对付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装备的苏制坦克车辆。而越南战争的爆发则使得M20这样的设计彻底被更加有效的M67无后坐力炮和M72单兵火箭筒所取代。

▲M67无后坐力炮

▲20世纪60年代,在乔治亚州本宁堡进行的M72火箭筒测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