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阿富汗美军机场遭遇恐怖炸弹袭击,事故造成13名美国军人死亡,1300多人受伤。事发后,当地宗教极端组织宣称对本次袭击事件负责。一定有很多人想不通,美国不是要全面撤军吗?为何极端组织偏偏选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动袭击,非要去惹精神已经濒临崩溃的美国总统拜登呢?经此一炸,会不会引发阿富汗新一轮的冲突,导致局势更加混乱呢?
带有恐怖主义的宗教极端组织从出生起,便自带战斗属性,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无论他们在哪,战争总是如影随形。阿富汗国土面积不大,沙尘肆虐,经济落后,却能成就“帝国坟场”的威名,也都是拜这些人所赐。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塔利班在占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后,宣布建国,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伊斯兰教国家的普遍特点都是先有宗教,然后建国,所以伊斯兰是宗教信仰,阿富汗是国名,而酋长国才是国家性质的最佳诠释。
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就是说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并不专属于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我们56个民族大团结,人人平等,14亿中国人携起手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
而酋长国更像是曾经的蒙古部落集群,酋长就是一个个部落的首领,他们彼此争斗不休,直到有一天某个部落出现一个英雄级的人物,带领铁骑征服了其他部落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家,比如成吉思汗;或者是大家不想再打了,索性联合起来,通过达成某种协议形成一个联邦国家。
但是酋长国有一个根本的特征:酋长并没有随着建国或建立联邦而消失,他们只是表面上共同尊奉某个代表联邦对外形象的“领袖”。但是各个部落内部仍然尊奉着原先的“王”,保留着自己的一套法律和制度体系,联邦的领袖想要插手各部族内部的大小事务,也不是那么方便的。
阿富汗:帝国主义的坟场
根据最近的调查显示,阿富汗境内生活着包括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孜别克族、土库曼族、阿玛克组等在内的55个民族和16个族群,超过31种语言。
纵观阿富汗数千年的历史,有许多民族和部落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过王朝,其中有记载的对阿富汗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伊斯兰教之前的贵霜人建立的贵霜帝国;伊斯兰教之后的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鲁德王朝、塞尔柱王朝、伽色尼王朝等十二大王朝。
阿富汗的战争之所以延续数十年不绝,根源就在于民族政治和民族分歧。阿富汗是一个民族众多、多元文化、生活方式特殊、宗教信仰和语言都十分丰富的国家,正是这种难以弥合的“差异”,让这片区域时时遭受战争的洗礼。
为什么要打仗,穷呗。为了一口吃得要打,为了一井泉水要打,为了一口油田更要打,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后天咱俩合伙打别人,久而久之,成了阿富汗的常态。而战争的日常化,让正常的生产生活变得愈加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经济衰退的进程,形成了无法破解的“恶性循环”。
不过这些毕竟是人家的“家务事”,咱们没法管,也管不了,索性就由他们去吧。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阿富汗在中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东边是咱们中国、西边是伊朗、北边不远就是俄罗斯、南下直达印度,称得上是一条“亚洲走廊”,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超级大国,例如当年的苏联和现在的美国,都对这块区域垂涎已久,希望能够在这里部署自己的军事力量,借此牵制亚洲各国。
1979年12月25日,在西方国家欢庆圣诞节的时候,苏联的入侵行动正式开始。前后共有3万名苏军士兵进入喀布尔,一周之内便占领了阿富汗全境。当时阿富汗的本土部队大概有5万人,但是比较分散,而且正在跟政府军作战,所以根本无力抵御苏军的进攻。
苏军为了掩盖其侵略行径,宣称出兵是得到“阿富汗合法政府的邀请”,同时也是为了履行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件的义务。同时苏联还宣称,中国、巴基斯坦、沙特和美国支持下的反政府力量已经威胁到阿富汗政府的生存,苏联出兵是为了阻止外来势力干涉,稳定阿富汗的政治局势。
到1980年初,阿富汗全境各大城市以及主要交通要道都被苏联控制,就连苏联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切竟然进行得如此之顺利。可是当他们准备一举清缴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把政权交给苏联傀儡政权卡尔迈勒手中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这群武器装备落后、专业素养不强的“抵抗组织”竟是出奇的难缠,他们制定的一个月内结束战斗的计划也宣告破产。
1980年2月,喀布尔市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反苏示威游行,就连许多阿富汗政府的安全人员也脱下制服,加入其中。后来政府军与苏军在镇压游行队伍的时候,与市民发生激烈冲突,造成2000多人伤亡,许多人被迫逃往巴基斯坦。
苏军的暴力镇压彻底点燃了阿富汗人民的怒火,很快抗苏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场“圣战”中,阿富汗境内各类抵抗组织和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虽然他们分属不同部族和派别,但是因为一个共同的敌人,他们竟然空前团结起来,一致抗击苏联侵略者。
这些游击队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与政府军和苏军展开游击巷战,同时越来越多的阿富汗普通民众也纷纷“揭竿起义”,加入圣战队伍,参与圣战的战斗人员最多时竟达15万。眼见局势崩塌,许多阿富汗高级官员纷纷出逃,阿富汗政府军死走逃亡仅剩3万人,根本无力抵御“圣战”之滔天烈焰。
苏联作为战斗民族的鼻祖,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游击战,加大力度对游击区进行清缴和扫荡。1980年苏军先是对阿富汗东部和中部发动“春季攻势”和“秋季扫荡”,1981年又在坎大哈和潘杰希尔河谷进行了清缴和大扫荡。然而阿富汗抵抗派别越挫越勇,加上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不但没有被苏军消灭,反而互有胜负,战局一时陷入胶着。
这是一场持久战,到1987年苏军的伤亡人数已经高达5万,军费方面也一度吃紧,不得不做出撤军的决定。1988年4月,由联合国主持,巴基斯坦、纳吉布拉政府、苏联和美国四方签署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就苏联撤军等有关问题达成一致。1989年2月,苏军完全撤出阿富汗,这场为期10年的阿富汗战争以阿富汗抵抗运动的胜利宣告结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阿富汗这场圣战是不是很像当年的“抗日战争”,面对气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同样放下隔阂,精诚合作,一致对外。共产党同样也是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与敌周旋,在装备全面落后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阿富汗极端主义思想的膨胀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离不开美国在日本本土丢下的两颗原子弹,也离不开苏联红军对中国的大力援助。阿富汗同样也不例外,抗苏战争期间,美国除了对阿富汗进行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援助之外,还不遗余力地在巴基斯坦建立训练营地,以加强对阿富汗反政府武装的军事训练。据统计,阿富汗抗苏战争时期,共有35个国家的1万多人在训练营地接受过培训。
与此同时,本·拉登也建立了一些训练志愿者的营地。1982年,他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建立了“辅士之家”,还在阿富汗边境建立了16个“圣战”游击队训练营地。在营地里,本·拉登不仅向圣战者灌输“圣战”思想观念,而且也开设各种军事训练课程,向阿富汗占城输送了30多个国家数万名“圣战”志愿者。
此外,巴基斯坦还建设了一批宗教学校,为抗苏战争培训后备力量。由于缺乏监管,很多学校出现了一些具有某种政治、经济图谋的别有用心者,他们把伊斯兰教异化,歪曲、篡改经典,鼓吹各种歪理邪说,让很多学生变成了信奉极端主义的狂热信徒。
从1986年到1989年,本·拉登率领他的圣战队伍与苏联军队进行过5次大规模战役和数百次遭遇战,名噪一时。抗苏战争结束后,这些圣战志愿者的去向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本·拉登和他的导师阿扎姆决定,保留这支队伍,组成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从事圣战的“伟大使命”,捍卫整个穆斯林的利益。
1988年,本·拉登和阿扎姆在阿富汗正式建立了“基地”组织,他们声称该组织的宗旨就是推翻“腐败无能”的世俗政权,驱逐西方势力,最终废除国家疆界,实现所有宗教世界的大一统。
美国在阿富汗的“国家建设”遭遇水土不服
正是本·拉登的基地组织,策划并实施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让美军在阿富汗一住就是20年。与苏联赤裸裸的侵略行径不同,美国打着“国家建设”的旗号,在当地推行“总统制”,致力于打造一个自由、平等的新政权。
讽刺的是,这20年美国在阿富汗花出去的是2万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得到的只是一个被万众唾弃、昏庸无能、腐败到家的傀儡政权,以及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装的无尽骚扰。似乎如无底洞一般的军费缺口,加上令人胆战心惊的伤亡数字,让强如美国都有些吃不消了。
归根结底,美国在阿富汗推行的政策明显“水土不服”。
总统制的前提《宪法》,《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律、法条都决不允许跟它相悖,对所有人具有同样的约束力。美国总统就任时,就会将手按在《圣经》上宣誓:我谨庄严宣誓,我必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但是阿富汗从来没有这么一本《宪法》,他们的民族众多、信仰各异,每个部落都有自己一套独立的法律体系,难以相容。美国想通过暴力手段强行将自己的政治体系移植到阿富汗,明显是一厢情愿。俗话说得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何况是在反苏圣战中取得胜利的那些激进分子呢?
既然曾经的阿富汗人能把苏联人打跑,如今的塔利班当然有将历史重演的决心和信心。他们虽然被美国重创,却从未真正消亡,而是在卧薪尝胆,静待反扑的时机。他们的目标就是推翻阿富汗的亲美傀儡政府,击碎美国强加的“总统制”,恢复曾经的“阿富汗酋长国”。
酋长国——少数人的政治
“酋长制”虽然比较落后,但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对于阿富汗来说,酋长对本部族来说相当于“土皇帝”,具有极高的威望,说一不二。而酋长之间则可以通过缔结协议维持和平,避免无谓的战争。比如我们熟悉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是由七个酋长国组成的,这七个酋长国成立选举团选出联邦的总统和首相。
换句话说,合众国权力来自于人民,总统要靠全国大选;而酋长国的权力来源于各个酋长,总统自然必须由酋长们选出来。对于思想开放、科技发达地区,以总统制为代表的“多数人政治”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对于经济落后、部族分化严重的中亚地区来说,以酋长制代表的“少数人政权”则更符合当地国情,更有利于当地的繁荣安定。
综上所述,阿富汗所有盘根错节、怪相丛生的一切真相,都在于“酋长国”三个字。所有试图改变这里政治现状的尝试,如果不是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只是通过外力干预,无论干涉的力量有多强,时间有多长,结果都是注定失败的,概莫能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