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白马山战役志愿军教科书级潜伏,却遭重大损失,军长江拥辉做检讨

原标题:白马山战役志愿军教科书级潜伏,却遭重大损失,军长江拥辉做检讨

潜伏突袭是我军的制胜法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留下许多经典战例。不过这些战例大多是以战斗小组分散在敌阵前潜伏,或者穿插突袭敌军重要目标。在1952年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第二阶段,38军曾组织过一次千余人的大规模潜伏。在较短战线上组织如此数量庞大的战士完成潜伏,难度是非常高的,但是38军的战士却教科书般地完成了任务,直到战斗打响也未被敌人发现。但战局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导致潜伏冲锋的战士遭遇了较大伤亡,也成为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大遗憾。

1952年9月,为了应对敌军可能发起的局部进攻,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先发制人进行战术性反击。反击战进行到第二阶段,38军负责对南朝鲜军第9师防御的白马山阵地发起进攻。为此,38军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训练。但就在战斗准备发起时,突击部队340团7连文化教员谷中蛟却突然投敌。尽管意识到谷中蛟会将我军进攻部署情况透露给敌军,但却未料到他知道的情报如此之多。加上当时38军全军上下士气较高,轻敌意识比较重,军长江拥辉仍然决定执行进攻计划。

江拥辉

白马山敌军阵地离我军阵地1600余米,中间是荒废的农田,视野开阔。从我军阵地发起进攻,突击部队通过这个地带至少要半个小时,如果遭到敌军炮火轰击势必付出较大伤亡。即使安全通过,如此长距离的冲锋也会消耗大量体力,影响接下来的战斗。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部队潜伏到敌军阵地前,待炮火急袭以后发起冲锋,攻其不备。

但是计划投入第一梯队冲锋的部队有8个连1000多人,如此大规模的潜伏在此前是没有过的。难度在于,大多数战士没有干过侦查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纪律观念和全局观念,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任何一个人的暴露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甚至给部队造成严重伤亡。38军114师政治部主任余琳却对战士们非常有信心,他说:“路是人走出来,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要敢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

白马山地图

为了做好这次潜伏,师指挥员反复研究敌人情况,堆沙盘,组织部队演练,并进行了政治动员。要求做到:“负伤不哭叫,火烧不动位,无令不行动。”参加突击的战士们也纷纷发挥才干,用蒿子、杂草把衣服、帽子伪装成潜伏地区一样的颜色。为了做到夜间肃静,340团1连专门在有青蛙叫的地方训练,达到部队经过不惊动青蛙,让它叫声不停才算合格。为了挖工事时不被敌人发现,营长亲自检查,10米以内听不到锹镐声音为止。

10月5日晚,部队出发到达指定位置,悄悄挖下半米深的战壕,互相把草皮和杂草盖在身上,附近的草丛里、大石块后面、树干旁——一切能隐蔽的地方密密麻麻地潜伏着志愿军战士,没多久一千多人就慢慢地“消失”在夜色之中。

夜晚很快过去,天色渐亮,战士们才发现已经离敌阵地只有200来米,能清楚地看到阵地上的铁丝网。白天才是潜伏最危险的时刻,大家都提高了警惕。8时左右,敌军照例又对阵地前进行火力试探。一发炮弹落在了340团1营营长柳万发身边,他被炸成重伤,但仍忍着剧痛一动不动,用眼神示意大家不要管他,最终鲜血流尽牺牲在潜伏地域里。

没多久,敌人发射了几枚燃烧弹。火势顺着杂草烧到了1连潜伏区域,指导员高润田的脖子被烧起了泡,战士王海潮裤子烧着了,他们痛得揪心,用手深深地抓入泥土就是没有吭一声,20多个被烧伤的战士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挨过了火烧。

中午,敌军阵地里两个士兵,走出工事绕过铁丝网,像是到山下取水,正朝我军潜伏的位置走来。仅离大家20来步远时,几十双眼睛盯着这两人,他们丝毫没有觉察到危险。但战士们也不敢轻举妄动,怕位置暴露。班长王汝民紧紧地握住小铁锹,并示意另外一名战士做好准备。趴在战壕里的士兵心跳骤然加速。两个敌人越走越进,就在三四米远的地方突然发现了潜伏的战士,迅速扔掉手上的东西,正要去拿枪,班长和一个战士几乎同时跃起,一人一铁锹,敌人还没来得及喊出声就被解决了。两人一人夹一个快速回到隐蔽的位置,全程不到半分钟,山上的敌人并没有发现。

到了下午,大概阵地上的敌人发现两人很久没回去,派出一个七八人的小分队出来搜索。这几人又慢慢接近阵地,这下战士们可犯难了,要解决这几个高度戒备的敌人,又不暴露几乎是不可能的。班长正在思考怎么办时,敌人已经接近到10多米的位置,这时身后突然“哒哒……”响起一阵枪声,原来身后300多米远的地方,我军几个战士端着机枪向他们射击,以吸引注意力。刚出来的几个敌军听到枪声很快跑回阵地,敌军阵地上的机枪和炮火也射向开枪的几个战士。那几个战士由于无处隐蔽,很快就全部牺牲了。战士们咬着牙,心里狠狠地发誓,要给这几个战友报仇。

虽然提前获知了我军将要进攻的情报,加强了戒备,但敌军始终未发现我军已经潜伏到他们眼皮底下了。好不容易熬到16日黄昏,夜幕降临,又回到了志愿军的时间。三颗信号弹从我军阵地升起,接着是我军的炮弹咆哮着射向敌军阵地。火力急袭27分钟后,已经忍了一天一夜的战士们,像箭一样射向敌军阵地。

韩国战史中关于谷中蛟交代内容的描述

但敌人早已有了准备,他们不仅调了几个美军炮兵营过来支援,还在阵地前埋了大量格式地雷,铁丝网由原先的3列增加到7列。我军在冲锋过程中,遭到了极强的火力阻击,即便伤亡很大,但战士们丝毫没有退缩。很快敌人就撤出前沿阵地退往主峰,就在大家正准备往主峰冲击时,敌人炮火也射上了阵地,由于尚未构筑工事,1连仅剩不到20人,只能就地防御。当天他们坚持战斗到天黑,打退敌人15次进攻,最后仅剩8人,仍然跟随后续部队一起攻占主峰。

白马山主峰争夺打得异常艰难,虽然我军后续部队赶来以后占据了阵地,但敌军轮番冲锋,火炮不断覆盖阵地,打成了消耗战,对我军极为不利。10月15日,军长江拥辉不得不下令撤离,也就意味着这次战役没能取得预期的战果。白马山战役9天时间里,我军伤亡6700余人,代价相当之大。

这次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军情报泄露以后,仍然执行攻击任务,内心轻视敌人。战后军长江拥辉向志愿军首长做了检讨,认为敌人掌握我军情报后,快速反应估计不足,敌人调整兵力部署后,我军仍然按原部署作战;在敌人集中炮火和飞机且不断增加兵力的情况下,仍然与敌反复争夺阵地,拼消耗,对战斗不利。在后来召开的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他主动对高地的消耗承担了责任。

这次潜伏,不论是战术安排,还是潜伏过程中战士们表现出来的高度统一性和责任感,都堪称教科书般的典范。可惜最终战果未能达到预期,也让这次潜伏极少被人提及,给战士们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历史历来就是以成败论英雄,极少有人会去思考,成就一个英雄背后需要多少无名战士的牺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