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青春放映室| 红色电影之《长津湖》

原标题:青春放映室| 红色电影之《长津湖》

青春放映室| 红色电影之《长津湖》

作品简介

《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

《长津湖》

1950年,中国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交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将美军1个多师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歼敌1.3万余人,扭转了战场态势。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中,很多先烈是以端着枪的姿势被冻僵,体现了志愿军战士服从命令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

学生影评

青马工程红色影评小组

影评一

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与美国作战,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扭转劣势,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

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不多赘述,若你感兴趣便可观赏原片,姑且不剧透!

就此,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

其一,在穿过毫无掩体的乱石堆时,志愿军遇到了美国的战斗机。其实美国的飞机并没有发现我们中国军人,但是他们却以一种游戏的态度用十块钱打赌比拼各自能射中多少尸体。而我们的中国军人,因为当时装备不够先进和没有制空权,在这种时候只能无力地选择等待,因为反击会引来更多的战斗机。

此处的电影画面运用了拼接的表现形式,将乱石堆的场景与驾驶战斗机的两位美国军人拼在一起,三个画面同时展现在电影屏幕上。以这种丰富的、像游戏实况的画面呈现效果,融合快速摇、移的拍摄手法,用视觉冲击、心理压迫的强烈感受来体会美国侵略者对待我方生命的漠视、残忍。双方实力悬殊,美军在火力上绝对压制,更彰显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韧和勇敢,更彰显以少胜多的艰难与伟大。

其二,感恩节时美军在营地吃火鸡、喝咖啡、庆祝节日,而志愿军战士却在雪山中默默蹲守,没有厚棉衣,没有粮食,以风充饥,以雪填腹,仅存的几个冻得邦硬的小土豆,也是一人一小口地传递着。

电影用一种极其简洁的交叉蒙太奇手法,干脆利落地呈现了两军同一时刻的不同状态:欢快的音乐戛然而止,转为呼啸的风雪声;穿着棉大衣的美国士兵尽享美食,转为薄衣的中国志愿军雪中静候;色泽诱人的火鸡熏肉,转为发黑冻硬的土豆。那一刻,天渊之别;那一,幕,万目睚眦。冰寒掩盖不了志愿军战士那炙热的眼神、不屈的信念和高尚的灵魂。衣衫褴褛、伤痕累累、食不果腹、口干舌燥的他们拥有着精神的强大,这便是可摧毁一切尖端武器的力量。

观影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因为过于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因为你我共知的真实历史事件。

作家魏巍曾说:亲爱的朋友,当你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时,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电影《长津湖》会告诉你,你正生活在幸福之中。明白这,你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向我们最可爱的人,致敬!

——高二五班林姝君

影评二

在零下40多度山中,吃着冰冷得冻掉牙的土豆,身旁弥漫着无尽的战火和硝烟,身后是坦克压阵,身前是几千敌军围攻,这就是《长津湖》,这就是抗美援朝战场。

美军吃的是火鸡,人手一件厚厚的棉衣,而我们的志愿军吃的只是冻到能压碎核桃的土豆;为了抢占有利战机,我们的志愿军甚至只穿一件薄薄的棉服上了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他们的信念和勇气。

“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电影中最后一个片段令无数人泪崩,中国志愿军埋伏在雪山上,扛着刺骨的寒风,迎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被冻成了冰雕……这是血肉之躯在苦寒之地立起的伟岸“长城”。美军指挥官摘下帽子对他们致敬:“面对如此有决心的敌人,我们永也无法战胜他们。”

血的军装是他们奋斗过的证明,那些枪孔刀疤是他们拼命过的勋章,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最冷的夜,最热的血,最可爱的人们铸就最坚毅的军魂。我们看到了战争的传奇,见证了信仰的图腾,铭记了永恒的荣耀。

有人说《长津湖》拍的过于血腥,可我们又如何想象彼时的硝云弹雨、肝髓流野呢?历史的真实远比电影的叙事残酷千倍万倍。我们永远无法用任何形式阐述历史,血河只会永远流淌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有的是军人的荣耀、澎湃的力量、雄浑的丰碑。我们始终尊崇历史,我们永远铭记历史。

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盛世之中华。

——高二四班李思婧

the end

文字:林姝君、李思婧、 孙悦欣

视频:王丹

编辑:钱晟

审核:党支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