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普京为何承认乌东两地区独立?俄军进入!美国给泽连斯基一个建议

原标题:普京为何承认乌东两地区独立?俄军进入!美国给泽连斯基一个建议

慕尼黑安全会议刚开完,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还在积极斡旋,突然一夜之间形势急转直下,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签署命令,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普京还签署了俄罗斯与这两个“共和国”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并指示俄罗斯国防部确保俄罗斯武装部队维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和平。

俄媒22日透露,网上有消息称俄军已开始抵达顿巴斯地区,也有人在网上公布了相关视频。据目击者称,两个装甲车队已处于“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并向该地区北部和西部前进。乌克兰媒体援引社交媒体的消息称,“俄军第一批部队正进入”顿巴斯地区。

一、普京为何突然签署命令?

实际上,在几天前的2月15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联邦议会下院)就以压倒性的票数通过决议草案,呼吁普京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为独立国家。普京于21日宣布,将于当天作出决定是否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来看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做了什么。泽连斯基于19日动身飞赴慕尼黑,参加由西方主导的安全会议,自然成为会上的焦点,在乌克兰局势尚未降温且争取外交解决途径之时,就连一直拱火的美方都认为,泽连斯基做法或非“明智之举”。

在会上,泽连斯基一如既往要求加入北约,并喊话北约给个准信。求援的同时,泽连斯基还要求西方国家停止对俄罗斯的“绥靖”政策,甚至提到了让乌克兰放弃核武器的关键文件——《布达佩斯备忘录》。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放弃了世界第三的核武器,美英俄三国承诺对乌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进行保障。乌克兰将第四次召集《布达佩斯备忘录》各缔约国,发起磋商。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20日也在采访中称,上世纪时乌克兰不应该放弃核武器,当时的决定是一个“错误”。

连日来,乌克兰政府军与乌东武装密集交火,有些炮弹落入俄罗斯境内。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指控,乌克兰军方21日发射炮弹,摧毁了俄军1个边防哨所,俄边防部队成功阻挡乌克兰一侦查小队跨境破坏,并打死5名乌克兰士兵。俄军还俘获了一名乌克兰士兵。战火已经让超5.3万名乌东民众越过边境,进入俄罗斯境内。

再来看看美国近日做了什么。拜登打头“带节奏”,已两度上演俄罗斯“狼来了”的戏码;同样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参会的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放狠话称,俄罗斯“如果入侵乌克兰”,将会遭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制裁,并警告正在关注“欧洲战争的真正可能性。美国驻俄大使馆20日还发布一则“安全警告”,敦促在俄罗斯的美国人制定“撤离计划”。

因此,普京得出结论,由于乌克兰的挑衅,局势升级,乌克兰只是在假装作出谈判的样子。而给乌克兰送武器的北约国家正在搅局,想让乌克兰走上以军事手段解决所谓顿巴斯问题的道路。

顿巴斯居民前往俄罗斯

二、普京看到了什么?

普京在签署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命令前,已告知马克龙和朔尔茨,二人表示失望,但同时表示愿意继续保持接触。这说明什么?再次说明乌克兰问题并不是美国的核心问题,也不是法德的核心问题。

一直渲染“俄罗斯威胁”的是美国及脱欧的英国,美国需要俄罗斯这个对手,让北约振作让欧洲继续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美国是冷战的受益者,因此要强化冷战后的秩序,靠近曾经的苏联的中东欧国家就是美国所渲染“俄罗斯威胁”的忠实拥泵。

但是其他欧洲国家呢?他们并没有迫切的威胁感,反而想通过俄罗斯削弱对美国的依赖,拥有大国梦的法国强调防务自主,在天然气合作领域得利的德国也一直力主欧洲独立自主。因此他们是想建立新的秩序,一个摆脱美国的秩序。

就连南美大国巴西总统博索纳罗都“顶着美国的压力”访问了俄罗斯。俄巴关系升温,巴方表示将与俄罗斯“团结一致”,俄方则支持巴西寻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普京正是看准了美欧之间的嫌隙,并且深知北约不会接纳乌克兰,但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则是用实际行动杀鸡儆猴,逼北约后退。北约本想着“东扩”,俄罗斯曾在过去数度听信北约的“承诺”,然而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铁蹄逼近家门口”,如今承认两个“共和国”,就是在边境建立了缓冲区。

泽连斯基慌不择路,与拜登进行了讨论,果然美国祭出的还是经济制裁,这对俄罗斯并不意外。拜登政府还下令让乌克兰的美国外交官转移到波兰。只是对于泽连斯基,出于安全考虑,美方与乌方讨论了一项计划,一旦俄罗斯“入侵”基辅,泽连斯基应离开首都,前往位于乌克兰西部、距离波兰约80公里的利沃夫。毕竟目前看来,最“反俄”的国家就是波兰。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人们在街头高举俄罗斯国旗庆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