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50年来引进6款数百架俄制直升机,为何却几乎从未进行国产仿制?

原标题:50年来引进6款数百架俄制直升机,为何却几乎从未进行国产仿制?

大致从十年前开始,国产直升机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高潮,通过进一步发掘直-8、直-9潜力,量产全新的直-20、武直-10,以及与俄罗斯联合研发AHL重型直升机,国产直升机发展格局愈发明朗,技术也日益成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国产化的直升机之中,往往具备鲜明的法国、美国技术烙印,而陆航、海航装备的直升机中,却以俄罗斯米-17、米-171、卡-28等型号居多。虽然多年来,我们通过不同渠道,先后获得了米-6、米-8、米-17、米-171甚至米-24武装直升机,但在实际研发、仿制时,却一直对数十年前获得的法制“超黄蜂”、美制“黑鹰”更感兴趣。相比于空军在俄制苏-27战斗机基础上研制歼-11/16战机的做法,国产直升机的发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技术取向。

直-20是新一代国产直升机的佼佼者

事实上,中国并不是没有仿制过苏制直升机。1956年,基于双方和睦友好的关系,苏联向我国提供了米-4直升机的整套设计、制造资料,以及少量整机,国内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米-4的仿制,国产化型号被命名为直-5(主要由哈飞完成)。从1958年到1979年,直-5是国内唯一量产的直升机,总计生产了约540架,对于建立国产直升机研发、制造、保障和应用体系,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但我国对苏制直升机的仿制,也就仅限于此了。

早期的国产化直-5直升机

在70年代初期,苏联出于改善两国关系的考虑,向我国提供了6架米-6重型运输直升机,以及部分配套设施。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运输直升机,米-6的内部载荷超过10吨,性能非常出色,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先进的重型直升机。由于当时国内维护保障条件较弱,苏联的培训教程也严重不足,导致6架米-6在服役不久后,就有3架因各种原因损失,剩余的3架米-6也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最终在1985年全部退役,之后在90年代还进行过几次飞行,但此后就再无下文。鉴于米-6在服役过程中表现并不优秀,以及当时国内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很薄弱,因此相关机构并没有萌生仿制米-6或者研发类似型号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这也预示着苏制直升机在我国的最终结局。

退役后的米-6直升机,形体确实巨大

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我国与法国接触,先后引进了13吨级“超黄蜂”中型运输直升机和5吨级“海豚”轻型运输直升机,并购买了“海豚”的整套生产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对两者的仿制,前者的仿制型号也就是直-8,后者则是直-9。由于直-9的技术相对简单,因此仿制速度较快,在当时面临北方装甲洪流压力的情况下,直-9还衍生出被称为直-9W的武装运输型号,可以挂载反坦克导弹或火箭弹等武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弥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但这种“半路出家”的型号,往往只能起到伴随火力支援的作用,相比于专用武装直升机对装甲部队的威慑,差距相当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向与中国交好的巴基斯坦,送上了一份非常有诚意的礼物,在理论上为我国提供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超黄蜂直升机最初的任务是打捞远程火箭试验返回舱

在1979阿富汗战争之后,苏联也为当时的阿富汗政府军提供了一定的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在阿富汗战争中名声大噪的米-24重型武装直升机。由于种种原因,从1985年到1989年,先后有6架米-24从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对于获得的这些米-24,巴基斯坦缺乏维护使用的能力,也没有仿制开发的基础,因此将1架交给美国,1架送往法国(也有资料声称是英国,但鉴于巴方与法国的良好关系,一般认为是法国),还有1架则赠给了中国。

米-24曾经是阿富汗游击队的噩梦

中国在大喜过望之余,组织了技术力量,对于当时属于世界顶尖水平的米-24进行了详细测绘,第一次深入了解到重型武装直升机的技术特点和强悍战斗力,也进一步分析了国产直-9W与米-24的巨大差异。鉴于当时陆军对空中支援火力的需求,应该会在米-24基础上研发一款重型武装直升机。但让人意外的是,如同对米-6态度一样,国内在完成对米-24的测绘分析之后,再一次将来自苏联的先进直升机束之高阁。

我国科研人员详细研究米-24

从90年代初期至今,中国前后进口了300余架米-17/171中型运输直升机,至今仍然在陆航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09年左右,国内也组织了厂家组装生产高原专用的米-17-V5型,但就当时规划的目标来看,并没有根本上设计仿制的想法,主要是希望与俄罗斯厂家合作,以零部件组装生产的方式降低米-17-V5的引进价格。但由于俄罗斯米-17/171的出口价格非常实惠,导致国内组装并未实现预定目标,最后也是无疾而终。到目前为止,陆航装备的米-17/171,仍然全部是由俄罗斯生产。

陆航米-171偶尔也会去海上逛逛

到了2016年,我国与俄罗斯签订协议,合作研发38吨级AHL重型运输直升机。按照目前公开消息,AHL合作项目以我国技术为主,俄方仅负责除冰系统、传动系统、尾桨的研发,总装生产线也将设在我国。看得出来,AHL虽然是一款合作开发的重型直升机,但俄罗斯最关键的参与点,就是提供我国目前不能生产的大推力涡轴发动机。就目前展示出的模型来看,AHL与苏联/俄罗斯米-6、米-26重型直升机的技术路线有明显区别,倒是与美国军CH-53K重型直升机非常相似,甚至两者最大起飞重量都在38吨,内部载荷10吨,外部载荷15/16吨。这一现象,在目前国内已有4架米-26的情况下,再一次印证了我国对俄制直升机的态度。

AHL载重能力与美制CH-53K相当

在实际装备使用中,直-8、直-20两种充满美国、法国技术特色的型号,在部队的列装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广,而俄制直升机在部队的数量和占比正快速降低。我国自主研发的武直-10武装直升机,虽然与其他国家直升机没有什么技术渊源,但其设计和作战思想却与美国陆军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颇为相似,只是由于国产涡轴-9发动机性能还不够强大,导致其最大起飞重量只有8吨左右,与AH-64“阿帕奇”的10吨还有一定差距。但相比于俄罗斯米-28、卡-52近12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从设计思路到作战规划定位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武直-10目前还未实现完全形态

事实上,不仅仅是陆军,海军在过去的20年间,也先后从俄罗斯引进了9架卡-31预警直升机和17架卡-28直升机(包括6架搜救型)。其中,卡-31由于进口时间较晚,在接收实机时,国产直-18预警直升机已基本成熟,因此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就成为“鸡肋”。而卡-28直升机则有些不同,自从随“现代”级驱逐舰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是海军反潜性能最强的直升机,相比于国产直-9C反潜直升机不到2吨的载荷,卡-28载荷接近4吨,是直-9C的两倍,能够携带更多、更先进的反潜装备。

直-9C反潜能力略显勉强

但即使性能不错,卡-28近20年来在海军的定位,却一直与陆军的米-171非常类似,始终处于过渡应急使用的状态,目前更是发挥余热的状态。即使后续生产的052D、055型驱逐舰上,原本预计会搭载的海直-20,并没有如外界预料的那么早上舰,但也是继续搭载直-9C,不存在后续引进或仿制卡-28的动向。种种现象表明,对于来自苏联/俄罗斯的各型直升机,海军与陆军已经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只引进不仿制”。

国内从未有仿制卡-28的动向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继承了来自苏联的直升机设计、制造和应用体系,强调廉价生产、大批量装备,不太追求全寿命成本和维护的经济性,这是苏联直升机,甚至是苏联军事工业的一大特点。举个例子,苏联60年代初期发展了米-8系列直升机,截止到苏联解体,这是一款结实耐用并且相当廉价的直升机,已先后生产12000多架,相比之下,美国大名鼎鼎的“黑鹰”直升机到目前为止,也不过生产4500余架而已。但两者承担的任务、应用的领域和使用的区域却基本相当,在表明米-8确实价格低廉的同时,也暴露了使用年限较短的缺陷。

米-171在较长时间内仍将是陆航的骨干

事实上,米-17及后续的米-171售价确实不高,国内在90年代购买的米-17价格,甚至只有80年代“黑鹰”的一半左右。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米-17噪声较大、经济性较低、使用寿命偏短(最早一批的米-17比更早引进的“黑鹰”先退役)的缺点,导致其实际应用体验并不好。国内最终选择进一步发掘直-8、直-9的潜力,同时汲取美制直升机的设计理念,最关键的原因是法国、美国直升机,追求使用寿命及全寿命成本的做法,与国内的的应用理念不谋而合。

引进的美制“黑鹰”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实际上,导致苏联装备形成上述设计特点的根源,还是二战期间的实际经验。当时,苏联被德国军队突袭而遭受惨重损失,在被动的情况下,集中剩余军工力量,批量生产了性能可靠、廉价易得的T-34中型坦克等装备,在此后应对德国的艰苦战争中大获成功。而且,苏联在整个冷战期间一直坚持“准备在明天打仗”,也需要简单、可靠、易生产的武器装备。

直-8改进升级型号已成中坚力量

因此,这种装备设计、制造思路,深深影响了苏联几乎所有武器装备,包括米-8、米格-21、米格-29等,都有这种理念的鲜明烙印。但正是由于这一固化的思维方式,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苏联军事工业的衰败。俄罗斯虽然一直在对苏联的这种设计思想进行调整,比如最经典的从苏-27到苏-30、苏-35的蜕变,但在直升机领域,这种调整还在进行之中,尚未全面铺开。因此,我国在发展直升机时,逐渐剥离来自俄罗斯/苏联的设计元素,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反潜型直-20已经刷涂机徽和编号

就目前来说,国内的直升机系列,从直-19轻型武装直升机、武直-10中型武装直升机,到直-9轻型运输直升机、直-20中型运输直升机(10吨级)、直-8/18中型运输直升机(13吨级),构筑起较为健全的直升机研发、制造和装备应用格局,并逐渐向更加复杂和专业化的其他军民领域发展。在未来,武直-10或将蜕变成重型武装直升机,直-19将在灵活智能方向继续发展,直-20将成为装备最为广泛的全能通用机型,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AHL将成为重装运输的核心,直-8/18也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从而形成由6种直升机构成的完善体系,令长期受制于动力问题的国产直升机迎来全盛时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