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驱逐舰和护卫舰的尾迹,为何比10万吨的航母都明显?

原标题:驱逐舰和护卫舰的尾迹,为何比10万吨的航母都明显?

如果仔细看美国海军发布的一些军舰演练照片,你会发现,十万吨的航空母舰尾迹还没有旁边的驱逐舰尾迹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呢?按照一般的逻辑,不应该是舰体越宽后面的尾迹越明显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谈谈现代水面战舰的尾迹问题。

现代水面战舰的动力主要分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柴油机和核动力,具体来说驱逐舰主要采用燃气轮机与柴油机联合动力或交替动力、少量采用蒸汽轮机与柴油机交替动力,护卫舰主要采用全柴油机动力、也有部分采用燃柴联合或燃柴交替,而核动力除了一些老旧的核动力巡洋舰,基本仅限航母使用(不考虑潜艇),通常来说蒸汽轮机动力舰船因噪音略大而更容易在航行时产生尾迹。

舰船尾迹的产生原因是舰体同时与空气和海水这两种密度相差800倍的介质接触、在航行时由于舰体推开海水产生兴波阻力,因此一般来说航速越快、吨位越大尾迹特征越明显。我们可以拿两个比较典型的舰种对比下——濒海战斗舰和驱逐舰。

可能有人说,驱逐舰的吨位可比濒海战斗舰的大得多了,但是3100吨排水量的美国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因为采用了三体船设计,其舰体比7000吨级的驱逐舰舰体要宽近1倍。从下图可见,更宽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尾迹要比驱逐舰大了数十倍,有一种3000吨的船跑出十万吨尾迹的感觉。

由于舰体规格越大与海水接触的面积就越大,舰船的尾迹通常与舰船规格成正比,因此作为现代水面战舰中吨位和体积最大的舰种,航空母舰在不采取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尾迹特征最为明显,这会让航母更容易暴露位置、并容易遭到尾流自导鱼雷的攻击。

就算不遭遇直接攻击,航母如果不采取尾迹处理,天上的卫星也很容易利用庞大的尾迹来发现航母所在的位置,从而进行跟踪监视。在战时,这种明显的特征更容易被利用。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航母采用了降噪措施来减轻尾迹特征,其中气幕降噪是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气幕降噪的原理非常简单:尾迹由大量密集的气泡聚集形成,因此只要将气泡吹破或吹散,就能够避免气泡聚集形成尾迹。

在这个问题上,航母体积庞大的特性反而从劣势变成了优势——由于航母舰体空间更为充裕,因此安置气幕产生设备更容易,也就更能抑制气泡产生和聚集。因此,航母在开启气幕降噪设备后尾迹相比于驱护舰较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