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大道助跑战鹰——空军后勤部机场管理建设成就巡礼
庆祝空军成立60周年
机场是空军战斗、演习和航空兵飞行训练的基础。
60年来,空军机场管理始终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与空军武器装备的发展相适应,逐步规范飞行保障各项业务,现代化水平和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科研训练取得突出成果。
从接收旧机场到走向规范化
到1950年4月,空军共接管机场542个。
其后,成立不久的空军便遇到了朝鲜战争的严峻考验,空军后勤及时研究、部署朝鲜境内的机场抢修、物资供应工作,做好抢修机场备料及备战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随着航空学校和航空兵部队的陆续组建,空军相继在东北、华东地区新建、扩建和整修了一批急需的机场。
1956年,空军提出“维护为主,修补为辅”的机场维护工作方针,在学习苏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初步规范了机场管理维护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1965年,下发了有关条例,提出了10条机场管理维修工作原则,对机场管理保障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规范。
为做好机场抢修工作,空军各级机场和管理部门加强研究部署和科学组织,安排重点作战方向的机场储备抢修物资和器材。一是加强机场抢修力量建设,着重抓好飞机疏散、进洞库、机场抢修、消防灭火、紧急供电等演练。二是组织研究新材料用于抢修机场道面的试验研究。三是初步建立了机场排弹抢修工作的组织原则和实施方法。
从全面建设到加速发展
从1981年起,空军开展了场务工作检查评比活动。场务保障优质良好率稳定在99.6%以上,专业训练和业务建设得到了加强。
1983年,空军机场管理保障部门狠抓场务保障队伍建设,使得机营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达到新的水平。
198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军民合用机场使用管理的若干规定》,不仅保证了部队战备、训练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1993年,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空军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空军陆续引进新机、新装,各项建设和改革快速发展。完成了战时机场道面排弹抢修系统建设,关键项目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2002年,在某机场组织了战时机场营房保障演练。此次演练历时114天,是空军机营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层次最高的一次战时机场营房保障综合性演练。
2005年初,在空军某靶场组织了机场实弹排除试验,成功探测并排除了8枚航空杀伤弹,检验了机场排弹装备性能和程序方法。
2007年,组织了民兵机场抢修分队实兵演练等3次机场排弹抢修演练。
2008年,组织开展了机场排弹抢修前准备强化训练,抽组多支机场工兵勤务应急保障队,赴各个任务机场,带动场站保障分队开展了为期2个多月的战场适应性训练,并制定了《应急作战机场保障方案》,达到了“拿出来就能用、照着就能干”的要求。
科技创新面向新机保障
空军主战飞机经过3次升级换代,航空兵作战和训练呈现出多机种、远距离、高精度和大强度等特点,对飞行场务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研制了三代机场道面弯沉测试车,研编了两项标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面测试理论体系。完成空军、海军、民航及军民合用机场多个场次的测试任务,为我军机场道面的科学管理、合理使用与适时维护提供了可靠数据。
近年来,机场管理系统加强了设施设备的管理维修,使装备完好率达85%以上。空军场务保障装备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目前正向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由单一功能逐步向高机动、多用途、集成化发展。
从1993年至今,机场系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军事和经济效益。新型修补材料和修补技术的研究开发,使机场道面维修质量大大提高。未爆弹清障勘察车、数字航弹探测器、铯光泵磁力仪、钻地引爆弹、玻璃钢道面板、高强聚酯道面板等一批机场抢修骨干装备也研制成功。场务保障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作者系空后机场营房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