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椿萱,中国工程院院士,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高速碰撞力学专家。 |
李椿萱,中国工程院院士,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高速碰撞力学专家。早年参与美国航天飞机、导弹等型号及相关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的“七五”、“八五”、“神舟”、“嫦娥”等我国重大航空航天项目。
大飞机发动机要求远远高于火箭发动机
记者:中国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是很先进的,但是为什么大飞机的发动机这个技术一直起不来呢?
李椿萱:火箭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事实上到现在,除了航天飞机号称可以重复使用,而且据我所知也没有重复使用。相比之下,飞机的发动机就要求多次使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论从工艺、材料来讲,还是从大飞机发动机本身涉及的很多理论来讲,要求都要远远高于火箭发动机。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滞后也是在所难免。这是原因之一。
事实上原因比较多,另一个原因是航天工业除了武器系统可能会批量生产,运载火箭等等这些技术事实上不是批量生产的。
另外,我们的体制上也存在一些不太适应的地方。比如在考虑到航空、航天的这种特性时,我们通常会把研发和生产,还有一些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之间的安排和关系理得不是很顺。这是影响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发动机的研制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不仅和发动机本身的工程设计有关,还涉及到材料科学、材料工程问题、工艺上面的问题。所以它是一个设计面相当宽的交叉学科,如果不是对所有这些学科都在重视的话,你很难让它发展。
举一个例子,一般我们是有了一个飞机的型号或者设想以后,发动机才开始做。但事实上,发动机的研发周期可能比飞机还要长。所以就永远有一个矛盾在里面,现在的问题就是应该怎么理顺我们现在的体制,对将来咱们大飞机发动机的发展会有积极意义。
有大飞机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制空权
记者:在增强现代空军实力方面,大飞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椿萱:我们国家的制空权,事实上现在还不只是一个制空权的问题,而是制空天。如果没有大飞机,我们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大飞机本身还不只是我们现在谈到的这个概念,将来有很多特种战略性的飞行器,比如远程轰炸机,大型的电子对抗、侦查等,这类飞机需要承载很大很重的东西在上头,如果没有大型飞机,那就没办法做到这一点。从军事的必要性来讲,我们必须要有能够承载很大重量,有比较大空间的大飞机。
记者:国庆阅兵之后,有外媒说中国空军最大的短板是大飞机和发动机,您觉得这个评价是否客观?
李椿萱:大飞机我觉得确实从我们国家来讲相当需要,不仅仅是国防需求,而是作为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对市场的考虑这一点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大飞机的延伸对科技的发展和带动。各种行业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相当重要,而且我觉得这比经济发展本身可能还重要得多。
外媒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过去失去了好几个发展大飞机的机会,比方说当初运十就不应该下马。因为运十到现在30年,哪怕这30年里国家不投很多钱,就让它在北京上海之间飞货运,然后每飞一次就做一次实验,那么我们很多技术现在是可以做到的。国家不用花太多的钱,它甚至可以用自己这种服务来弥补一些经费。所以我觉得我们失去了最大的一个机会。后来我们还有跟麦道合作,跟欧洲合作,都有几次机会,但这些机会都没有好好的抓到。当然除了国外的原因之外,也不排除我们自己的问题。当初我们如果在这些方面处理得比较好,也许不排除现在可以做得更好。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了运十,有人说运十当时下马的一个计划原因是中国工业整体水平太低。您刚才提到运十不该下马,那运十下马到底是哪些方面原因造成的?
李椿萱:我倒不太清楚,这些可能是国家决策的问题。说国家的基础很弱,这一点是对的,也正是这样就不应该下马。为什么呢?我们国家那时投入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让运十飞货运,拿到一笔经费继续不断地做实验,那三十年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确实有些过去发展过程里头一些经验教训如果非常超脱的做一些,我觉得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意义。
现在科研跟着短期需求走 低水平重复很多
记者:您刚才说到大飞机发动机的基础研究很重要,那目前我们在发动机各领域的研究进程如何?
李椿萱:现在我们的基础研究都要跟着国家工程的需求走。事实上,这些科研工作都是在短期时间内,直接为了解决某个工程问题而做的,而没有一批人能定下性来,研究一些前瞻性的、深入的研究工作。国家应该有一批经费投到这些方面,让这些人做一些实验设备,真正把研究深入下去,只有这样,国家投进去的庞大科研经费才能得到高效利用。
我们现在低水平重复的很多,真正前瞻性的研究又没有单位支持。所以我觉得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目前好像在这方面有点问题。这倒不仅仅是大飞机的问题,在整个航空航天技术方面,现在都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国家在研发和生产上的体制比较乱,所以导致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基础研究跟不上我们的发展的需要,现在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李椿萱:从历史发展上看,咱们国家在大飞机研制上的落后应该是可以想象的,因为我们不太可能在早期的时候就有这个能力或者资源,在这方面投入很大的力量。但是我们会通过在技术上的攻关,资金投入,以及体制上头的顺利,让大飞机技术很快上去。
因为在过去这三十年中,其他的这些领域我们都上得很快,所以我相信只要国家不要再上上下下,定一个计划就一直坚持下去,真正把投资用到实处,不仅仅是又弄一个新的垄断企业或者单位在那儿搞大飞机。而且我们还应该吸取像美国航空航天局那样的机构,能够作为一个国家的部门,通过航空航天计划的实施,带动整个国家的高新技术。
其实不仅是大飞机,所有航空航天大计划中,都应该通过大项目带动整个国家的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是说弄成每一个都是独立王国。现在我们国家恐怕在这方面缺得非常严重。
我们投入并不比美国少多少 但效益不显著
记者:在大飞机的发展史上,比如说像美国,一般都是先军用,然后再转到民用上面来。对于中国来讲,大飞机是不是会先在军事里面形成,然后再发展到民用。
李椿萱:不完全是这样。在美国,民用飞机的发展固然借用了很多军用飞机的基础,但是美国大飞机的发展有一部分是完全从商业方面考虑的。
美国是通过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很多范围非常宽的技术研究,以及工程实施的一些计划,国家的钱通过它出去,所以它带动了整个美国航空航天企业的发展,对美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非常重大的影响,应该说是一个牵引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借鉴一下美国的经验。现在我们国家制定某一个计划以后,就很可能变成封闭的项目,经费投入很多,但怎么去延续发展,效率并不是那么显著。我们的范围跟美国的范围差别是很大的,他们非常宽,我们比较窄。从我们的投入来看并不见得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低多少,但我们没有一个部门能起到航空航天局的作用。
记者:前段时间有消息说中国研制的首款民用大飞机发动机,预计2016年完成,并取得适航证,您觉得这个时间内能完成么?民用大飞机发动机的研发,对军用大飞机能起到什么作用?
李椿萱:现在作为起步我觉得有目标是对的。总的要有一个目标,如果没有一个目标,那可能搞到最后又跟过去一样。
至于说我们能够带动多少,我觉得可能还得从国家怎么来考虑出发。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通过大飞机这个一个专项技术发展,产生一个比较健康的、可持续不断的产业,能否找出这么一个机制。
发展大飞机 是拉动国民经济上台阶的必须
记者:温总理之前来北航,他当时说研制大飞机是国家的意志。从他的态度看,是不是意味着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大飞机的研发?大飞机的研制成功会产生哪些影响?
李椿萱:对于大飞机研制,不仅是作为军事方面考虑的,也不是作为市场需求考虑的,它的关键作用,应该是拉动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发展起来,拉动我们的国民经济上台阶,所以它的社会意义非常大。
过去30年,中国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换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成绩都出来了。但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过程和我们自身情况看,现在我们确实到了一个国民经济必须要上台阶的时候,想上台阶我们就得改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我们必须要往高新技术上走,发展这种高回报的工业,这样才能维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觉得国家现在为什么提大飞机是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要上不了这个台阶,你的经济可能就停在那儿了。
我们国家地形地貌非常复杂,资源分散,人口又很密集,自然灾害又多,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展大飞机,对国家将来的救灾系统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还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域也比较大,目前很多问题都出在那里,当然这是国防上的需要。(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