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茂光,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
林茂光,福建诏安人,1949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现为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首批空军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伍41年,立功受奖48次,其中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160余项,全部优质,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1项,创造了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羊城八月,热浪滚滚。林茂光与记者的首次见面就出人意料:在机场前往宾馆的大巴即将开动之际,他轻快地跳上车,立在踏板上给大家行了个标准的军礼,掌声未落,又一脸严肃地伸手来了个飞吻:“感谢大家给我一个‘包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位被誉为“油罐大王”、“国防工程建设尖兵”的老典型,虽年已花甲,但仍激情如火,说起话来手舞足蹈,走起路来一路小跑,言语间洋溢着坦诚和质朴。
50万挖人才造机库防护门
林茂光是10年前是就赫赫有名的“油罐大王”,而现在造出世界一流新战机库防护门,称称为“防护门大王”。
上世纪末,为了提高战机的战场生存能力,我军开始为第三代战机建造单机掩蔽库,机库防护门要求能抵抗重磅爆破弹袭击,国内一家专业厂家安装出来的防护门在抗爆试验中失败。
“把试验库防护门任务交给我们吧。”林茂光主动找领导请战。可“油罐大王”搞防护门,能成吗?领导认为广空工程建设局搞金属油罐安装很内行,但从没有搞过机库防护门,怎能放心?“两个月搞出两镗防护门,供总部和空军试验。”林茂光果断地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我就去跳海。”
林茂光亲自担任项目经理,迎接新的挑战。林茂光之所以这么有信心,是因为他手里有人才。他为了人才,费尽苦心。高级工程师戴维进曾是郑州一个大型企业的副总工程师。1999年,林茂光在一次工程项目合作中发现他是一个局里未来发展急需而难得的专业型人才,在单位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果断拿出50万元,把他挖了过来。戴维进到工程建设局后,很快成为单机掩蔽库课题的重要成员,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一位空军首长听说林茂光在1999年就敢用50万元挖一个人才,评价道:够胆,太值了!
转眼到了抗爆试验那天,研究人员在战机掩蔽库内放置了狗、老鼠,模拟普通生物在重型炸弹爆炸下的生存状态;在紧靠防护门的地方,放置了50个倒立的啤酒瓶,每个啤酒瓶上燃着一根蜡烛。
“轰”的一声巨响,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将方圆数百米内的大部分建筑门窗玻璃震裂。当防护门徐徐打开,不可思议的情景呈现在大家面前:啤酒瓶依然稳稳倒立,瓶上的蜡烛依然安静燃烧;狗鼠安然无恙!
试验当天,林茂光正在外地出差,局里高级工程师麦巧真给他打电话:“局长,不用跳海了。”
伪装技术可抗Google earth
林茂光不仅是国防工程建设的实干家,还是军事科研领域某些专业的领军人。一次,林茂光在一份内部资料上看到,我军一些战备工程虽然采取了迷彩伪装和伪装网等遮蔽方式,但对空暴露比较明显,很难逃过境外卫星的侦察监视。Google网站公布的卫星照片,清晰地显示了我军伪装网遮蔽的地下工程等目标。
林茂光忧心忡忡。这个样子,今后打仗怎么办?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探索新的伪装防护技术。事也凑巧,空后机关此时正考虑在林茂光承建的洞库搞伪装试验,他们就这样一拍即合。
可林茂光接下了任务后又有些犯难了。一没专门的技术人才,二没设备和经费,有的只是紧迫感和手头一本《伪装学》教材。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年来,工程建设局在边施工边搞科研中,探索了一条很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研路子,形成了“小核心、大联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科研机制。
林茂光一下子灵感来了:空后机关领导高度重视,并有专家指导,西北某大学新型伪装材料研究成果累累,南京某大学伪装防护理论很有研究一直走在前沿,空后某设计局有工程设计经验,而我们单位有很好的现场施工执行力。他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巧妙地把这些单位的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各展所长,很快在一些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
8年时间里,工程建设局在伪装防护课题上投入了超过一千万元,没有向国家和军队要过一分钱。林茂光说,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我们荣辱得失算不了什么。
试玉须待时日,真金不怕火炼。在对研究成果的检测过程中,上级有关部门动用各种先进侦察手段,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伪装检测,各项检测均达到了隐蔽伪装要求。该项成果2008年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时,获全体专家评委一致通过,认为“成果世界领先,填补国内空白。”
“我喜欢荣誉,而且是越多越好”
作为一个老典型,林茂光当兵41年,立功受奖48次。有一等功、二等功,有全军先进个人、全国性荣誉称号,次数之多,等级之高,在全军并不多见。官至专业技术三级(军队大区副工资待遇),衔晋将阶。当典型30多年,从师级到军区空军、空军、全军,哪一级典型都当过,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仅2009年1月、5月,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和空军第11届党代表大会上,就两次受到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喜欢荣誉,而且是越多越好、越是高越想要。”面对记者关于如何对待荣誉的提问,林茂光语出惊人,并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你想啊,假如我的工作平平,没有什么贡献,组织上会给我和我们的单位荣誉吗?给我们的荣誉越多、级别越高,能够说明我们的贡献多贡献大,坦白说,我从来不拒绝荣誉。我始终把荣誉当动力、当责任、当新起点。”
“当典型,也是一种牺牲和奉献。”林茂光除了要求自己更严、工作更努力外,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别人的话去。他说:1992年9月,当空军首长把一枚一等功军功章挂在他胸前的一刹那,就想今后要准备脱掉三层皮,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攀登,要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绝不给组织和关心支持自己的人丢脸。这些年来,林茂光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见荣誉就拿,仅2008年一年,就获得7项荣誉。
“年过花甲不求名。”这话在他身上说不通,林茂光依然在为荣誉奋斗着。为了荣誉,年过花甲的林茂光依然奋战在国防工程建设施工一线;为了荣誉,注重军人形象的林茂光为了一个地方开工典礼上三分半钟的讲话,准备了三天三夜;为了荣誉,志存高远的林茂光坚持实践党中央的“军民融合、科学发展”之路,正在地方重大经济建设中大展鸿图……
“60岁才是我人生的开始,我是6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30岁的激情,还有20岁的梦想……”林茂光的话,在记者的耳边久久回荡……
“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的人生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林茂光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讲的这段话非常认可,倒背如流。这与他“感恩、回报、奉献”的人生态度有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