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军事频道 > 军事专题:庆祝解放军空军建军60周年 > 09空军60周年消息

航空兵英雄中队:严在分秒方寸间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5日14:18

  大队简史: 广空航空兵某团一大队,组建于1951年。这个以神速、勇猛的“霹雳作风”著称的英雄集体,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敌机11架,击伤3架,自己无一伤亡。1958年7月29日那次3:0的辉煌战绩,就是他们创造的。1964年,被空军授予“霹雳中队”荣誉称号;1965年,被国防部命名为“航空兵英雄中队”(中队建制后改为大队)。目前,该大队已连续39年保证了飞行安全,连续14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先后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集体二等功。去年,一大队被空军树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大队党支部被总政治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1989年。

  新春佳节的爆竹硝烟尚未散尽,一道命令传来,一批20多岁的年轻飞行员,跨进了这个奖旗奖状挂满荣誉室的飞行大队。

  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文化程度高,兴趣广,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经过航校4年的严格训练,出航校刚刚3年,又跳台阶似的连续进行了3种歼击机的改装训练。能到“航空兵英雄中队”这个在空军闻名遐迩的战斗集体,他们感到无比光荣。对英雄部队作风的紧张、严格,他们也是有所准备的。但是,等待他们的,迎接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个飞行日

  1989年2月25日,是这一批年轻飞行员们到一大队后的第一个飞行日。

  机场上,战鹰列阵,一架接一架呼啸着滑跑起飞。林荣军,这位来自滨海之城大连的小伙子,飞行技术在同批飞行员中是靠前的。他今天开飞顺利,感到很轻松。

  又要起飞了。他一边操纵飞机滑行,一边隔着座舱玻璃向外扫视。忽然,他看见大队长王春海站在停机坪上,正向这边注视。刚到大队十来天,林荣军对大队长的初步印象挺好:关心人,事事作表率,说话又挺幽默。他一时心血来潮,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正握油门的左手,五指伸直,向大队长做了个潇洒而又俏皮的敬礼动作。

  在飞机上敬礼、飞吻,我们在外国电影上是见过的,谁也不会以为犯了什么忌。但是在大队长王春海看来,那可是另一回事。

  林荣军万万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么一个动作,加上他着陆时在1000米高度没及时向指挥员报告,飞行讲评时,王春海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他飞行稀里马哈的,太随便,并要他作检讨。

  他脸上火辣辣的,心里想不通:不就是招了招手吗?飞行又没出什么大问题,干吗看得这么严重?这是不是小题大作?

  王春海有王春海的标准。

  沉甸甸的历史荣誉,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作为一大队第16任大队长,王春海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他和第15任教导员温祖湘一起作过分析:这批新来的飞行员,年纪轻,有生气,技术基础也不错;但在作风上,他们也明显地存在着松散现象,和一大队的传统作风有不小的差距哩!

  你看,第一个飞行日,他们就出了这么多“洋相”:有的随意做与飞行无关的动作;有的报告词不确切,把“通场”说成“通过”,“导航台”说成“电台”;高度1000说成800,有的滑行速度太大;还有的滑出时连氧气面罩也不戴上……飞行,这么严肃的事,一举一动都应当规范化,一句报告词、一个小动作也不准马马虎虎。

  当天晚上,王春海又和教导员找林荣军谈心。他们从大队的传统谈到训练作风的重要,从飞行时不能做无关的动作谈到飞行随意性的危害和飞行无小事的道理。林荣军听了,心悦诚服地做了自我批评。

  又一个飞行日

  1989年3月中旬的一天。这一天,一大队飞双机编队。该方玉满双机解散着陆了。方玉满先落地。可是,迟迟不见僚机林荣军的影子。在场的王春海掐着表计算时间。

  1分钟过去了,又过了10秒,11秒,12秒……20秒,还不见影子。出了什么事?噢,来了!下滑,着陆。王春海看看表,已是1分35秒!

  按照评分标准,编队着陆时,双机拉开的安全间隔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如果是1分钟正负5秒,就得5分;正负10秒,为4分;正负15秒,是3分。方玉满他们,这次显然不及格。

  王春海有个喜欢现场讲评,大小事都要当场弄清的习惯。只见他快步走到停机坪,问刚刚走下飞机的方玉满、林荣军:“你们怎么回事?”方玉满没吭声。林荣军说:“可能是我飞的那架飞机速度表有误差,表上的速度比实际速度快50公里左右。”

  王春海的脸一下子绷了起来,两道浓眉似乎要拧出水。他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课目飞成这个样儿,你们哪象是飞过编队的飞行员!速度表有误,为什么在空中不及时校对、纠正?返航着陆前为什么不向塔台报告?地面准备是怎么准备的?为什么不好好协同?”他宣布:“你们今天算不优质飞行,不弄清原因不能再往下飞。”

  王春海平时说话就是快节奏,批评人的时候,更象放连珠炮。当时,好多地勤人员也在场,方玉满听了这番批评有些受不了啦!他觉得自己的操纵程序和动作并没错,无非间隔时间长了点儿,又是小题大作!

  这位卷头发,直鼻梁的哈尔滨大个儿,乍一看有点象外国人。他飞行技术棒,就是自尊心太强。大队长这样毫不留情面的批评,使他脸红耳臊。走向休息室时,方玉满嘴里嘟囔着:“不就是差个一二十秒吗……”

  王春海一听这话,叫方玉满站住,对他说:“你是长机,今天的事儿首先要找你的责任!你知不知道双机间隔过大有危险?就差一二十秒,你还嫌差少了?一二十秒,在空中是多少距离?如果是4机编队,前后双机间隔这么大,打起仗来还得了吗?”

  当天大队飞行讲评,王春海再次批评了这件事,要他们一定得把原因查清楚,接受教训。

  这一下,方玉满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会后,他和林荣军认认真真查找了造成双机间隔过大的具体原因、经验教训和预防办法。

  记者在一大队采访时抄下了他们的一些“规矩”,作为附件附在各有关章节的后面。

  “飞行现场十要”

  1、上飞机动作要快,精神要振奋。

  2、上下飞机要向教员、长机敬礼报告。

  3、要给长机、教员端开水。

  4、要认真听取长机、教员讲评。

  5、要及时向大队干部报告飞行情况。

  6、要适时主动地向航医反映身体情况。

  7、要尊重值班参谋工作,不争不吵。

  8、要尊重机务人员,积极主动帮助机务人员推飞机。

  9、要发扬友爱精神,主动抬饭抬水。

  10、要保持飞行现场肃静,不要谈论与飞行无关的事。“作风养成路”

  从一大队的宿舍到饭堂,有一条弯曲狭窄的田间小路。年轻飞行员们到大队没多久,就与这条小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路近400米长,宽半米左右,还铺了一层水泥板。一大队飞行员一日三餐去饭堂,小路是必经之道。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每天走这条小路时,要象走大路一样,集合带队,排成一行,喊着口令,步调一致地行进,一直到饭堂门口喊了“立定”、“解散”,才能进饭堂。

  年轻飞行员头一次走这条路时,还不知道这条小路是大队的“作风养成路”。有的走路时说话。可能是因为寒冷,飞行员谢晓明还把飞行服的毛领翻了起来。结果受到副大队长孙毅斌的批评。

  有人对此觉得不理解:这么一条田埂一般的小路,旁边就是稻田和几口鱼塘,一不靠机关,二不算营区,师团领导又看不见,还走那么整齐的队列干吗!

  一大队的干部却认为,培养好作风,不仅靠训练场上严要求,还要靠平时点滴养成,不论别人能不能看到,都应当自觉坚持不懈。因此,尽管有几名干部和老飞行员家属随军在部队,本人不飞行时饭后可以骑自行车回家休息,但他们都自觉地把自行车先放在大队,从大队长开始,每次集合去饭堂,都和大家一样排队走路,统一行动。吃过饭,再走回大队骑自行车回家。

  一天中午,刚下过雨。大队集合去饭堂时,走在队尾的王强,忽然听到路边水里“啪”的一声响。他转眼一瞧,嗬!在两个鱼塘之间的斜坡流水沟里,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正在侧身游动。这是一条约4寸长的鲫鱼,白青的肚皮,闪着鳞光。

  王强,长着一双忽灵灵的大眼睛,个子不算高,脑袋瓜却格外聪明。他曾在1988年11月的空军飞行人员航理知识考核竞赛中夺得第一名。家在四川自贡市。小时候下乡串亲戚,曾经和农村少年们一起,在田间水沟里抓鱼玩儿。眼前的情景,似乎一下子引发了他的童趣。他一时忘情,一个箭步就跳到塘边,双手一捧,就把小鱼抓到了。“鱼!鱼!”他高兴地叫出了声。大伙儿一回头,看见王强那近乎孩童的举动,都不由得笑了。

  这时,只听一声喊:“王强,你干什么?还不快上来!”这是孙毅斌的声音。王强这才猛然醒悟:噢,自己怎么把队列纪律给忘了?他立刻把鱼一扔,重新走进了队伍。

  尽管这只是一件小事,在生活会上,也主动作了自我批评。

  “军容风纪十不准”

  1、不准着装不整、穿军衣不戴军帽。

  2、不准私改军服和新旧军服混穿。

  3、不准穿花衬衣、高跟鞋、怪便鞋、颜色鲜艳的鞋。

  4、不准干部上街穿军衣。

  5、不准蓄长发、留小胡子、长指甲。

  6、不准走路吸烟吃东西。

  7、不准搭肩挽臂和“三手”(袖手、插手、背手)。

  8、不准挽袖、卷裤腿。

  9、不准袒胸露怀。

  10、不准运动时乱放衣服。1分30秒有多长

  江南四月,风轻日暖。

  跑道上,穿着抗荷服、全身披挂的王春海、方玉满,已是大汗淋漓,却还在攀着一架战鹰的舷梯,一次又一次地跑上跑下。他们不时地还要讨论几句:“我看三步一跨可以。”“我看还是四步一跨好!”

  原来,他们是在反复演练拉响战斗警报时,究竟怎样上飞机最快,怎样才能多抠出一秒两秒来。

  从去年4月起,一大队所在团奉上级命令,正式开始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第一对双机,就是王春海和方玉满。

  条令规定,从拉响一等战备警报,到飞行员做好一切准备开车为止,整个过程不得超过3分钟。为了锻炼战斗作风,王春海提出,这个过程要压到1分30秒,大队每个飞行员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谁达不到就不能过关。

  大队进行战备教育时,他和教导员一起给大家上课,强调快,是大队“霹雳作风”的精髓。现代空战,空中时间是要以秒来计算的。歼七飞机,如果飞到马赫数2.05,即音速二倍,那么一秒钟就要飞700米远。假如同类型的飞机空战,相差一秒钟,你就别想追上。如果是1分30秒,就要跑63000米远了,因此,空战不是分秒必争,而是秒秒必争。谁能赢得时间,谁就能掌握主动。当年的“3:0战斗”,大队老一代的飞行员在东南沿海上空与国民党4机展开空战,从发现敌机到战斗结束,全部只用了2分钟。“霹雳作风”中的“五快”,头一个战斗出动快。这种好作风一定要发扬光大。

  1分30秒,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有多少动作要做?警报一响,要先穿抗荷衣。这是一种特制的衣服,裤子从脚跟到腰间,把人的小腿、大腿、腰部箍得紧紧的,可以防止在战斗机作大幅度翻滚倒转时由于负载大造成飞行员脑部贫血而发生黑视或发生昏迷。裤子上面一米长的拉链有3条。穿上它,然后立刻抓起带腰带的手枪套,边扎腰带边向外跑,从休息室到战鹰旁一百多米,要以最快的速度冲刺。紧接着就是爬上舷梯,跨进飞机座舱。座舱内又是一系列动作:穿降落伞背带,挂伞钩,挂橡皮船,戴手套,戴衬帽和头盔,系喉头送话器,还要打开好几个电门,然后报告,准备好,请求滑出。做这么多动作,3分钟也是够紧的。从什么地方可以抠出90秒呢?

  王春海有他自己的办法。他抓住一些关键环节,给大家讲要领,然后一个一个掐着表反反复复地练。

  穿抗荷衣,长拉练动不动就夹住了裤子,越急越拉不动。王春海和孙毅斌就给大伙儿作示范,从抗荷衣怎么折叠,怎样往腿上压,到拉拉链,都有窍门。他拉拉链时,右手的中指垫在拉链下方,压着裤子,就不会再被卡住了。他从家里拿来一根蜡烛,让大家经常给抗荷衣拉链打打蜡,增加润滑。照他这个办法,原来需要30秒的穿抗荷衣动作,大伙儿个个都可以在20秒内把抗荷衣穿好了。林荣军开始时动作老是慢,他就在宿舍里关上门悄悄练。被教导员温祖湘发现后,他还有点儿不好意思。后来,他17秒钟就可以穿上抗荷衣。

  登机动作,到底是三步一跨还是四步一跨最快?新型歼击机机身比老的歼击机高出一截,个子矮的飞行员显然很难三步一跨。四步一跨是先上左脚还是先上右脚?他们经过反复演练,从跑100米到跨上飞机,可以在30秒内完成。

  进座舱以后的动作程序,大队也作了统一,进座舱前,他们首先就把每件飞行装具按程序放好:头盔,要开口向外,扣在驾驶杆上;喉头送话器,放在瞄准具上;衬帽、手套放在前风挡右侧,最下面是衬帽,上面是左手套,再上面是右手套;还有氧气面罩的右挂钩,要挂在应急刹车手柄上。

  为了使这些动作程序简便好记,顺序不乱,他们概括成“穿、打、钩、挂、戴”5个字,操作时,就按这个顺序:一进座舱,首先是右手穿救生伞背带;回手时,顺便就把几个电门打开;然后左手穿救生伞背带,双手挂伞勾、胸带和两根档带,勾上橡皮船环,再后是戴手套、衬帽、头盔和系喉头送话器。

  反复练,熟能生巧。

  去年,一大队多次组织演练考核,全大队飞行员都达到了在1分30秒做好一等战斗准备的高标准。

  星期天,突然袭击……

  1989年4月10日,星期天,部队正常休息。

  一大队的飞行员们除了王春海和方玉满在外场担任战备值班外,其他家在附近的回家去了,要到市里办事的也办事去了,在大队的,有的在看书,有的写信,有的在洗衣服……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电话铃声。

  王强正在看书,赶快跑去抓话筒,并报上自己的姓名。这时,电话里传来了团值班首长的命令:

  “快!一大队增加一对双机,三等转进,20分钟内赶到外场,车子马上就去接你们!”

  原来,这是上级作战部门为检验该师战备等级转进情况进行的一次紧急演练。事先,这个师任何人都毫无准备。这是一次突然袭击!

  王强看了看表,此时是16时30分!

  他没有多想,马上叫上飞行员谢晓明投入准备。两人把身上的外套、皮鞋一脱,换上飞行服,飞行鞋,提起装具包就走。

  这个过程,用了1分25秒。

  这时,汽车也来了。二人跳上车,直向外场奔去。到外场战备值班室时,总共用了13分钟。

  人们很惊讶,从内场到外场值班室几公里远,还要准备装具,一大队的飞行员动作怎么这么快?地勤、后勤人员,都落在了他们的后面。

  为什么这么快?王强、谢晓明心里最明白:这是大队几个月来反复演练的结果!

  他们这批年轻飞行员刚到不久,大队就搞过一次携带“三包”紧急集合出动演练。“躣躣”,一阵哨子响,全大队人员噼里啪啦往楼前跑。集合时间,6分钟。大队长站排头,教导员站排尾,由副大队长孙毅斌挨个检查。结果,这次演练不仅集合时间太长,东西丢三拉四的更多。有的忘了带计风仪、向量尺,有的连皮鞋都忘了换。

  大队长决定,这种紧急出动演练要经常搞,直到符合战备要求为止,并让副大队长负责这件事。

  大队就从带“三包”练起。

  他们说的“三包”,指的是战备包、飞行装具包和随携包。三个包的大小和用途各有不同。

  战备包,是一个圆筒型的大帆布袋,平时折叠起来放在宿舍的内务架上。一旦需要,紧急转场,马上就把床上的被褥一卷往包里一塞,再放进两双鞋和一个脸盆,把袋口的绳子一拉,就可以马上装进大飞机跟着转场了。那上面有一个卡片,写着使用者的单位姓名。

  飞行装具包,是一个长方型的帆布手提袋,里面装的有计风仪、向量尺、地图、飞行手册、红蓝铅笔,还有抗荷衣、头盔和氧气面罩。

  随携包也是一个小袋子,里面装内衣、短裤、丝内衬(也是装具)和洗漱用具,为了使用方便,一大队统一给每人买了一套洗漱用具,包括牙膏牙刷等,装进一个小盒子,就放在随携包里。平时是不用的,紧急转场时拿起就走。

  紧急转场,飞行员们把衣服一换,战备包一装,提起装具包和随携包就可以走。

  东西有序了,还有一个熟练的动作问题。

  他们经过多次演练,全大队带“三包”紧急集合,仅要1分半到2分钟。

  这就难怪他们在这次突然袭击中经受住考验了。

  演练结束时,上级作战部门的领导对该师战备工作作了讲评,其中专门表扬了一大队。

  这天下午,王强和谢晓明吃晚饭的时间耽误了,但他们心里甜滋滋的。

  “一大队作风养成十问”

  1、起床的动作你是否在3分钟内完成?

  2、集合时你是否按时加入队形?你落在全体人员之后的次数多不多?

  3、队列中、操课时,你的军人姿态怎么样?

  4、平时衣物摆放是否有序?内务是否整洁?三分四固定落实了没有?

  5、上级的规定、大队的要求你立即执行了没有?

  6、你注意请销假了吗?

  7、晚上按时熄灯了吗?

  8、紧急战斗起飞、机动转场你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好一切准备吗?

  9、你在外场的作风怎么样?上下飞机的动作是否体现了一个快字。

  10、你关心集体吗?大队环境有不整洁的地方时,你是否主动去清扫整理?

  (来源:空军政治部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刘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