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原子弹 |
| |
中国第一枚氢弹 |
| |
国产核潜艇 |
中国核工业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创建与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全新事业。从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算起,中国核工业已经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40年来,中国核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制止核讹诈,反对核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众所周知,中国核工业发展是从军用起步的。这也是鉴于当时国际形势,为了自卫,被迫而为。50年代初,刚从深重苦难中获得解放的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和战争威胁。特别是在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美军入侵台湾海峡期间,当时美国政府的一些头面人物曾多次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实施核打击。为了制止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也为了发展科学技术,迎头赶上原子能时代,1955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毅然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从此,中国开始了攀登当代科学技术高峰,建立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历史征程。
1954、1955年中国在原有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开始建立铀矿地质普查勘探机构和筹建综合性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1957年开始踏勘选择核工厂厂址,1958年开始建立核武器研究机构,并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从1954年开始铀矿资源勘查算起,只花了10年工夫,便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从此进入世界有核武器国家的行列。随后经过两年八个月,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9月核潜艇全部建成并试航成功,证明核动力装置性能良好。与此同时,我国还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其中包括铀矿勘查和开采,铀的提取、转化、浓缩,元件制造,后处理,铀冶金和核部件加工,热核材料生产,以及从科研设计到专用设备仪器制造、建筑安装施工、安全防护和三废处理等技术开发、后援和工业辅助、保障系统。
“两弹一艇”的研制成功和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核燃料生产技术和核武器、核动力装置研制技术,并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与先期发展核技术的几个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起点高,速度快,花钱少,因而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广泛的关注,并且由此对中国刮目相看。一方面这是由于我国发展在后,吸收了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少走了弯路;另方面则是由于党中央决策正确,组织领导得当。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毛泽东同志“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批示,在周恩来同志亲自主持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领导指挥下,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方,以及人民解放军大力协同,积极支持,核工业战线全体职工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超越了常规速度,攻占了当代国防科技的制高点。其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的大力协同,专家、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热忱和无私奉献,起了决定性作用。要是没有这些,我国核事业也难以成功。史实雄辩地证明,解放了的新中国具有旺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中国核事业的成功,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然而,中国不同超级大国搞核军备竞赛,也从来不拿手中的核武器耀武扬威。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中国进行核试验是十分克制的,至今仅有41次,不及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和前苏联的十五分之一。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早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时,中国政府就郑重地向全世界明确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后又多次反复表明中国坚持这个原则立场和国际承诺。中国政府的声明是深得人心的,因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二)
历史进入80年代,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对国防建设实施战略转变,由临战状态转为和平时期的建设。核工业也由以军为主转向重点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近16年来,中国核工业贯彻“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军用科研生产,和平利用核能技术,发展对外科技合作和经济贸易,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就,为核事业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开创了新局面。
大力发展核电事业,是和平利用核能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也是中国核工业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8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核电作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和发展电力工业的一项重要方针,作出了自行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和利用外资、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合作建造大亚湾核电站的决策。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奋斗,这两座核电站已经相继建成,并已投入商业运营,现在运行正常,环境安全,年发电量相当于1952年全国总发电量的三倍,有效地缓解了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显示了发展核电的巨大作用。秦山和大亚湾两座核电站的成功建设和安全运行,以及以秦山作原型为巴基斯坦建造30万千瓦核电站工程的顺利进行,表明中国有能力自行设计、建造、运行管理和引进、出口核电站。目前秦山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岭澳核电工程正在抓紧准备,辽宁、山东、江苏、福建、海南、江西、湖南等省也都在积极筹划建设核电站,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中国核电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积极推广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的应用,是核技术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内容。中国从50年代末开始生产和应用同位素,特别是近16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能生产供应的同位素制品达800多种,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环境、资源、科研等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同位素及其制品、核仪器仪表、辐射加工、核农学和核医学等行业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工业方面,大量核仪器仪表应用于生产过程在线控制、产品无损检验、运行静电消除、微量元素分析、能源资源勘查、材料辐照加工等,并取得了显著效益。农业方面,应用辐照与其它技术相结合培育出各种作物新品种累计近400种,居世界首位;推广种植面积和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医学方面,全国每年接受放射免疫检测和体内诊断治疗的约2000万人次。放射性同位素外照射和内照射,以及加速器辐射,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一种有效的和常用的手段。
充分发挥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发民用产品和发展多种经营。如:铀地质勘查系统,利用物探、化探、遥感、航测技术和工程手段,开展综合找矿、工程勘测、环境地质,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铀矿冶系统,把湿法冶金技术应用于提取黄金、钨、铜和分离稀土元素,形成了一套新工艺,提高了回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核燃料生产系统,兴建了钛白粉、金属镁、铝金属与铝箔等一批大型转民项目,增长了经济实力。设备仪器仪表制造系统,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和可供出口的机电仪产品,民品产值已占其总产值的98%。科研系统,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军用技术移植于民品生产,为国民经济提供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工业设计和建筑安装系统,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和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增加了收益,锻炼了队伍。
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展进出口贸易。1984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并在此前后同10多个国家签订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协定,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80年代初开始向西方国家出口核电站用的核燃料。1986年12月与阿尔及利亚达成协议,出口一座研究用重水反应堆,现已建成并经最终验收,工程质量合格,技术性能优良,被誉为南南合作的范例。1991年12月与巴基斯坦签订合同,出口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1993年8月1日浇注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整个工程进展顺利。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核出口国家。中国认为,防止核扩散与促进核能和平利用应该相辅相成。在核出口中,中国一贯坚持用于和平目的、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监督、不转让第三国的原则。这些原则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支持和赞赏。
(三)
中国核工业创建40年来,经历了“以军为主”和“军民结合,转向民用”两个发展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当前国际核战略、核政策、核发展出现新态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对核能核技术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核工业又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面向21世纪的未来,认真总结过去40年的历史经验,分析新的形势与任务,对于今后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抓住机遇,正确决策。中国核工业创建与发展两次重大战略决策都是十分英明、正确的。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抓住当时国内开始大规模建设和国际形势对我有利的机遇,毅然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开辟了道路。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洞察世界历史进程,判断国际形势走向,认定世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打不起来,由此作出了主动裁军100万和调整军工科研生产的战略决策,明确核工业重点转向为国民经济服务,从而为核工业发展拓宽了道路。1992年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急剧增长,而国际核电发展疲软,期望从中国找到市场,这对我国核电建设又是一个良好机遇。邓小平同志在《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核电也十分重视。为此需要进一步搞好决策,增加投入,理顺体制,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以期促进核电事业和整个核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军民结合,协调发展。中国核工业发展前24年以军用为主,形成了一个军用核科技工业体系;后16年实行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这就拓宽了道路,形成了核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军民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在新形势下核工业应继续贯彻这一方针,实行军民结合,以核为本,发展核电,多种经营。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关系国家安危,责任重大,任何时候都不可有一点懈怠,必须保质保量,坚决完成。然而,目前重点还是要进一步转民,解放核工业生产力。要突出发展核电,核电是核工业转民的支柱产业,是核工业的龙头,龙头抬起,才能带动整个核工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核工业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条件,推广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多种经营,增强经济实力。
三、以我为主,中外结合。中国核工业发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引进吸收相结合。创建初期,我们按照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把核事业的发展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积极争取前苏联的技术援助,使我国核工业建设有一个较高起点的同时,更重视建立自己的科研基地和工业体系,独立自主地开展研制工作和培养专业人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保证核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国际环境条件有了重大变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核电起步阶段,在自行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的同时,利用外资,引进外国技术和管理经验,建造大亚湾核电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为我国核电建设创立了良好的开端。为了加快我国核电和整个核工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对我有利的国际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核事业的道路,迎头赶上世界的发展水平。
四、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质量和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是核工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中国核工业从一开始就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作为工作指导的一项重要方针,在科研生产建设各个环节都贯彻了这一方针。尤其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了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了严格、周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安全受到国家核安全法规的约束和国家核安全机构的监督,并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同。40年来,中国核工业没有发生过重大超剂量致死事故和严重放射性环境污染事故,核试验成功率是很高的,核电站建造运行是成功的,主要核产品质量始终保持了合格标准。为了保证今后核工业的顺利发展,理所当然必须继续坚决贯彻这一方针,坚持把质量、安全放在科研生产建设的第一位,让国家和人民放心。
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核工业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知识、技术、人才是核工业发展的关键。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从研制核弹到建造核电站,无不都是科研先行,技术过关,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前进。同时,十分注意培养、爱护和使用人才,不仅尊重老科学家、老专家,而且也重视年轻科技人员,对他们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使他们能心情舒畅,专心致志地工作,多出成果,多做贡献。今后核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从根本上说仍然取决于知识、技术、人才。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强基础科研和整个科技工作方面,还必须采取得力的政策措施,认真做些切实的工作,以充分发挥和巩固核工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保证核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六、宏观管严,微观搞活。核工业是技术复杂,政治敏感,安全要求很高,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在宏观上必须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各部门各地方大力协同,密切合作,保证卓有成效地推进核电建设、核技术应用和整个核工业的发展,避免出现混乱。同时,在微观上,必须放开搞活,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我国核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核工业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和经营才干的企业家和管理干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以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促进核工业经济的发展。
七、物质精神,两手齐抓。中国核工业40年来,不但取得了从核弹到核电站的辉煌业绩,而且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两弹”精神。这就是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坚定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扎扎实实地开拓前进;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核工业要“发扬老传统,迎接新挑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反腐倡廉,勤政敬业,把核工业改革和发展全面推上新的台阶。
回顾过去,业绩辉煌;展望未来,前景广阔。当前核工业面临的是机遇与困难并存。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我们坚信,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核工业必将继续蓬勃发展,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为振兴中华和造福人民提供更大的能量!
(文章原载1995年1月9日《中国核工业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