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俄军目前面临经费短缺、装备老化、自杀率高等诸多问题,但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当局出于维持其大国地位和打造强大形象的需要,采用展示新式军备、更换军服、恢复战略轰炸机巡逻、加强海军活动等各种方式打造俄军的正面形象,以使外界对其军事实力产生错觉,这大大增加了西方评估俄常规武装力量真实能力的难度。
提要
2008年8月,俄军在南奥塞梯取得了胜利,这反而离奇地证明了:因经费不足、改革失败和丧失社会威望而被逐年削弱的俄军正在崩溃。但俄罗斯当局认为军事机器是实现其外交雄心和复兴俄罗斯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他们竭力打造并强化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正面形象。重型技术兵器重返胜利日红场阅兵式,新军服采用苏联标志,战略轰炸机恢复巡逻飞行,向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岸派遣战舰都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但这不过是给国内外观众造成一种错觉。考虑到目前俄罗斯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其军事改革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以实施,这可能会诱惑俄罗斯当局进一步制造这种错觉并增加了改革变成“市场活动”的风险。
导言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衰退之后,俄罗斯正在努力使世界承认其与能源潜力相符的大国地位,并惯用展示军力的方式来证明国家正在复兴。在2008年俄罗斯总统权力交接过程中,错觉成为俄罗斯向西方发出的政治信号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错觉掩盖了俄罗斯常规武装力量的衰落。这一错觉表现为热衷于展示活动,寻找失去的标志,重操冷战时期的做法,例如战略轰炸机恢复巡逻飞行,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应将这一未予以足够评估的错觉与实际情况分清并加以分析,否则不可能客观地评价俄军的现代化与改革进程。
从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苏军的基础上组建开始,俄罗斯常规武装力量就一直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俄罗斯多次尝试进行军事改革,但都无法使军队摆脱危机。在与格鲁吉亚的冲突中获得的教训成为2008年10月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推动新一轮军事改革的催化剂。这一改革要求武装力量从动员原则向常备原则过渡,形成以机动性更强的旅为中心的军队结构,同时提出了彻底完善现有武器和军用技术装备的任务。尽管执政精英经常把反西方言论挂在嘴边,放弃了自己的动员型军队,但俄罗斯实际上承认不存在来自西方的进攻威胁。同时,俄格冲突产生的恐惧令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在内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东欧国家(特别是波兰)向北约领导人提出了如何应对俄罗斯威胁卷土重来的问题。
官方对南奥塞梯冲突经验的不断批评压制了围绕谢尔久科夫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的辩论,这些批评归结为一点:俄罗斯常规武装力量已经衰落到如此地步,以至于要采取根本措施才能恢复!也许,当局对问题的实际深度估计不足。2009年1月,国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俄军的非战斗损失在增加。2008年共发生471起亡人事故,其中多数原因是使用武器不慎,故意和非故意杀人,而自杀人数为231人(俄非政府组织,如士兵母亲委员会联盟认为以上数字缩水)。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反映了军队中的残酷现实。包含于殴打和其他侵犯人权行为中的军队内部制度化的“非条令关系”正在杀害俄现役士兵的生命,破坏军队士气和战斗力。恶劣的社会生活和住房条件,微薄的工资,不宜服役人员参军以及武器装备不符合要求,构成了俄罗斯军人习以为常的图景。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制造军力错觉不啻是一种诱人和方便的途径。显然,举行阅兵式或更换军服对于克里姆林宫而言是以国家和军队形象为工具,以向外国观察家提示红军昔日的力量。
——未经中国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感谢搜狐军事为本文做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