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姿飒爽飞天女 |
| |
专心听课 |
她们是一群特殊的女兵——我军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学员。上月底,本报在一版显著位置独家报道了她们首次驾驶我军新型歼击机高教机翱翔蓝天的消息,引起众多媒体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从一名中学生到一名合格的歼击机女飞行员,要经受多少挑战和考验,要洒下多少汗水和泪水。近日,记者又一次走近她们,从不同视角,进一步探寻她们成长成才的轨迹。
——编者
选飞——万里挑一门槛高
空军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学员,是2005年9月空军从12个省、20余万应届女高中毕业生中选取的,当时共选拔了35名,经过空军航空大学2年半基础教育训练,沈空某飞行学院半年初教机训练,至今已停飞了13名。
谈起闯关过坎的经历,姑娘们记忆犹新。女学员张晓佳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仅身体检查就有116项,身高不足160厘米的“出列”,体形不匀称的“稍息”,牙齿稍有磨损的“淘汰”……大到五脏六腑,小到1秒钟能背记多少个数字,甚至一个细微的环节不过关,都意味着难圆“飞天梦”。
四川姑娘余旭说,坐在上下左右高速大角度旋转的转椅上,检测抗眩晕的能力,几分钟下来,个个脸色煞白,天旋地转,有的甚至呕吐不止。尽管这样,要求在2秒钟内准确地辨认自己上椅子时的位置。还有每天的3000米长跑、大强度的滚轮旋转……一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感觉身体就不是自己的了。
战机座舱内有10多块仪表,参数、功能、位置必须烂熟于心;5分钟的起落飞行中,有近千个操纵动作和程序,必须丝毫不差地完成;机场周围所有地标、地物,近百个空中特情处置方法,必须倒背如流……
既要练体能,更要强技能,一次次爬坡过坎。起初,姑娘们难以适应,没有一个不哭鼻子的。但她们一次次擦干眼泪,一次次从头再来。湖北姑娘小潘,录取时,达到了名牌大学的提档线,但小潘只报了飞行学院一个志愿。然而,当她上飞机后发现,不管地面准备多好,到了空中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停飞离学院的那天,小潘眼含热泪恳请大队长,别将“淘汰”二字记在队史上,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带飞教员向记者介绍,飞行员选拔培养标准有8大关口、几十项条条杠杠,理论不过关淘汰、技能不过关淘汰、反应速度慢淘汰等等。在飞行学院每个官兵都知道,“淘汰”一词在姑娘心中是那样敏感,因为那词儿太“硬”,容易击碎姑娘们美丽的梦想,学院因此严格禁用。但姑娘们已经深深懂得:飞行不是潇洒、威风的代名词,它是诸多细节的叠加,是大量付出的积累。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