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防化技术大队士官余苏林带领6名高学历干部攻克全军性科研课题
士官领衔“唱大戏”
本报记者 李秦卫 通讯员 郑清风
两年前,新疆军区某防化技术大队士官余苏林受命领衔攻关《纳米材料在军用织物上的防护性能研究》课题时,许多人心中满是疑问:“他能行吗?”前不久,当该课题全票通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时,人们不由自主地赞叹:“他真行!”从“问号”到“感叹号”,士官余苏林带领6名技术干部搞科研的经历,耐人寻味。
慧眼要能识“暗珠”
2006年5月,该大队《纳米材料在军用织物上的防护性能研究》科研项目得到批准。由谁担当课题组长?筛选工作全面展开。最终,士官余苏林等6个人选榜上有名,他们中有资深科研人员,有博士、硕士。
有道是,慧眼识明珠。可大家没想到,党委偏偏相中了一颗“暗珠”——让余苏林担任课题组长,孙建新、刘海波等6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干部担任组员,配合攻关。
一时间,大队上下“炸开了锅”:“他只是个士官,能行吗?”“他只有初中文化,能胜任吗?”面对众多质疑,大队长高庆生代表党委给出理由:尽管他学历低,但思维开阔,多篇论文在全军学术期刊发表;他科研经验丰富,参与的多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就这样,在人们怀疑的目光中,余苏林带领课题组开始了艰难的攻关。
“小字辈”也能“拉大车”
很快,“小字辈”余苏林让人刮目相看。
2006年国庆节,余苏林利用假期到相关厂家学习技术。当时厂里专家已放假,余苏林反复恳求,争取到3天时间求学问教。3天后,余苏林申请做一次实际操作。目睹他的实验过程,专家赞叹说:“你3天掌握的技能,平常人需要3个月。”
为使课题组成员人尽其才,每次实验,余苏林都前后思量,把每个环节想周到,力图完美无误。纳米乳液的试验数据精度是课题关键,相关数据测试工作难度非常大。那段日子,他白天精心搞试验,晚上则一遍遍对比数据,确定最佳指数。他将配置的纳米乳液送到工厂实验,厂方测试涂有他配置乳液的织物防护、耐磨性能更好,当即表示愿出巨资购买乳液配置数据。
攻关期间,余苏林还承担了乳液合成、织物耐磨等11项数据实验,由他测出的数据全部达到最佳。去年8月,在第二届军区军兵种防化学术研讨会上,余苏林作为唯一的士官代表,论文《纳米技术应用研究》获二等奖。
不拘一格激活创新动力
攻关告捷,但此事并没有因为课题研究的结束而曲终人散。
大队政委岳永祥说:“这件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研创新必须要打破学历、资历等用人的老框框,唯才是举,打造出科研创新的快车道。”
目前,该大队又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得到总部立项批准。大队摆开“擂台”,让大家公平竞争。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年轻干部宋秀伟脱颖而出,成为这一课题的带头人。
创新感悟■柳刚
不为创新设“门槛”
科研创新离不开人才。如何发现、使用人才是提高科研创新效率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部队各级领导都要像“伯乐”那样,能慧眼识珠,在人才使用上大胆破除学历、资历等“门槛”,让那些确实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唱“主角”、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