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大学在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实习的士官学员武文斌同志,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因连续奋战、过度劳累光荣牺牲。胡主席签署命令,授予武文斌“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中央军委号召全军部队向武文斌学习。武文斌是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和忠诚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钢铁战士,是坚定传承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时代典型,他的英雄业绩诠释了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追求,也给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面对价值多元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要用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多元的价值选择给人们的个人追求和自由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譬如造成一些人理想和信仰危机,价值标准混乱,奉行实用主义,讲究功利世故等等。这些消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了部队,反映在一些官兵身上。武文斌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按当下时髦的说法,属于“80后”青年。武文斌政治品质中最突出的特质,是他的忠诚品质和献身精神。武文斌的家族中有多人当过兵,其父亲便是一位老兵,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和熏陶的他,2002年主动放弃了考取地方大学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军队的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党的领导的信赖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亲切感。入伍入学以后,在军队这所大熔炉、大学校里,在部队领导和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下,他刻苦学习科学理论,积极改造主观世界,正确确定人生坐标,坚定铁心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连队考虑他是实习学员,再有一段时间就要返校办理毕业手续了,安排他留守,但他三次请战,坚决要求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他在交给连队的请战书上这样写道:“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他视受灾群众为亲人,把对人民的大爱体现在多次冒死营救被困人员、不知疲倦连续奋战的英雄壮举中,体现在“灾区人民有一个没得到安置,我就一天不休息”的肺腑之言中。他的崇高精神和先进事迹,体现了平凡与伟大的统一、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统一,生动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示了胡主席倡导的“四个新一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当代社会,以一种什么样的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军队的未来,也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前途。武文斌面对多元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碰撞,恪守军人核心价值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他的成长经历启示我们,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惟其如此,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使我们培养的新型军事人才得以传承和弘扬我军优良传统,紧跟乃至引领时代发展步伐,在前进的道路上永远不迷失方向。
面对任务多样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要走“多能化”发展道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的几率大大增加,其规模、强度和烈度,常常不亚于一场战争。党中央赋予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的光荣使命,决定了我军作为战斗队的战斗对象、战斗目标、战斗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是遂行军事行动的主体。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多样化,要求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人才素质的多样性;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培养“多能化”人才。所谓“多能化”,不是“泛能化”,而是以“打赢”为核心能力、“一专多能”的“多能化”,它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会打仗,也能完成其他非战争军事行动;既能胜任本职工作,也能完成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可以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场单一的战争,像今天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这样,对官兵素质的综合性、能力的多样化提出如此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因时因地、求新求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武文斌身上便体现了“多能化”的特点和创新性、创造性特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好学,肯钻研,学什么会什么,干什么成什么,样样活儿拿得起,样样工作做得好。还是新兵的时候,他就主动请缨搞革新,成功研制出“火炮炮栓固定器”和“胸前开关快速检查仪”,在部队组织的技术比武中,夺得“炮手快瞄”课目第一名,并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被评为“神炮手”和“新时期二十二勇士”。在校学习期间,他不但以优异成绩学完本专业大专课程,还自修其它专业本科课程,并通过努力,取得“信息技术运用与管理”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证书。他大胆提出调整革新“全站仪”的操作程序,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得到专家的好评。在抗震救灾中,作为尖刀班班长,在震后地形地貌异常复杂的情况下,他凭借过硬的测绘专业知识,翻越三座2000多米的高山,及时把部队带到汶川县三江乡执行任务。培养“多能化”新型军事人才,院校和部队要形成合力。院校要进行复合型培养,打牢人才的素质能力基础,特别要搞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等重要环节的工作,同时要和部队建立健全联教联训机制;部队要进行多样化培训和锻炼,使人才具有遂行多种任务的具体能力,这主要通过送学培训、办班集训、换岗锻炼、交叉任职、在严酷的军事实践中摔打等渠道和形式来完成。特别要注意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人的一切素质和能力中,这种素质和能力最生动、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
面对需求多层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要兼顾各层次人才的需要时下好像有个误区,一谈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似乎讲得就是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复合型指挥人才、科学型管理人才、专家型技术人才等,当然是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整个人才队伍来说,它是分层次的,处于金字塔顶部的高层次人才要培养,处在其他层次的人才的培养问题也不可忽视,否则就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就是畸形的,而一支畸形的队伍是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武文斌是一名士官学员,他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在校学习期间,他学的是测绘专业,他牢记教员测绘兵的“小笔尖下有血”的谆谆教诲,每次实习作业都是一丝不苟,对每一个数据都是精益求精。在抗震救灾中,他多次凭借过硬的测绘专业技能,识别地形,判定方位,引导部队成功开展搜救和移送伤员。武文斌不是高、精、尖人才,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官学员,但部队建设需要他,关键时候他冲得上去。就拿士官人才培养来说,据媒体公开的数字,目前全军部队的士官人数占士兵总数的40%以上,高技术部队达到60%,全军建制班班长全部编配为士官,全军数千种专业编配了士官,高级士官走向了技术复杂的重要岗位,士官不仅是掌握先进武器装备的技术骨干,而且是作战训练、管理教育和思想工作的骨干,其在作战训练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国外一些军事家甚至把士官誉为“军队的脊梁”,把未来战争称之为“士官的战争”。所以,作为“五支人才队伍”之一,士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是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革命之前,社会上仅有一种专业人才——“工匠”。工业革命后这种人才从单一的手工业者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技术工人”,与此同时,技术员、工程师等各类专业人才应运而生。而今天,人才的层次性、类别性就更加丰富。我们在思考和谋划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时,必须考虑人才结构的整体性和体系性,使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合力,进而提高新型军事人才的综合集成和整体效能。
但是,说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要兼顾各层次人才的需要,是基于信息化这个大背景来谈的,就是说不管是哪个层次人才,就整个人才队伍培养来说,起点和目标都要高,这个起点和目标便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面对育才形式多样化,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要发挥院校主渠道作用武文斌2005年9月以全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学习大地测量专业。上军校是武文斌的理想,当初他放弃上地方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参军,就是希望能在部队锻炼几年后争取上军校的机会,好在军校成才,更好地实现自己参军报国的追求。上军校的梦想实现后,他非常珍惜难得的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全面锻炼自己,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都比较好,在校两年被两次评为“优秀学员”,是一名品学俱佳、军政兼优的好学员。尤其在毕业前夕,作为一名实习学员,他坚决要求上抗震救灾的前线,最后以身殉职,向党、也向母校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院校是我军人才培养的源头和基地,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发挥院校文化、学科专业、人才队伍、教学设施、科研条件等综合优势,把新型军事人才的基础,包括思想政治基础、文化专业基础和作风基础夯实,为军事人才的进一步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和必要的发展潜力,是院校主渠道作用的体现。一是要搞好院校文化建设。我们要始终坚持大学文化建设的高标准,把锤炼学员对党忠诚的品质摆在第一位。二是要搞好学科专业建设。淘汰过时的学科专业,积极构建新兴的学科专业,着力打造核心信息学科专业,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信息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要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大力培育名师队伍。同时,还要抓好院校育才和部队育才的有机结合,通过采用组织学员下部队实习、调研等多种方法,既检验院校教育的有效性,又为学员成长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