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这篇题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稿,86岁的渡江战役亲历者秦叔谨,至今仍能全文背诵。
蒋介石妄想“南北分治”,毛泽东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经下降至204万人,作战部队仅为146万人。而解放军总兵力却增加到了358万人。
天堑长江,成为蒋介石企图依托的最后机会。
中央军委决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
“为争取与国民党谈判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我军在完成渡江作战一切准备之后,还曾经几次推迟渡江时间。”78岁的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王辅一说。
然而,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接受双方代表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历时20天的和谈至此破裂。
侦察英雄意外情报,打响渡江第一枪
“打响渡江第一枪,有点意外。”王辅一说,渡江时间原定在4月22日,“后来,汤恩伯部队大规模换防情况被27军渡江侦察大队获悉,我军提前两天打响了渡江战役。”
作为27军的一名侦察排长,尽管徐法全被临时配署到攻打南京的35军,但他对老战友齐进虎的传奇经历了如指掌。
第9兵团27军79师侦察英雄齐进虎率领7人侦察小分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登船到敌人驻防的黑沙洲侦察。
得知敌第88军与第20军正在换防,27军军长聂凤智立即向上级报告。“总前委决定趁敌换防立足未稳之际,立即打响渡江战役。”王辅一说。
1949年4月20日晚11时,中集团总指挥谭震林下达了“开始渡江”的命令。
“每一支船的船尾都点了一盏小红灯。”王辅一说,“这支小红灯的前、左、右三个方向都不透光,只有从后面才能看见。”
徐法全回忆说:“战斗打响后,从江南岸往北看,仍是一片漆黑,但如果从江北往南岸看,则可以看见无数支小红灯在闪烁,非常壮观。”
“当时,中央军委和渡江战役总前委有一个规定。”王辅一说,战斗部队过江一个营,师长就要过江,过江一个团,军长就要过江。
“紫石英”号事件――解放军不惧外强干预
“西集团的代价小得惊人。”王辅一说,第一拨渡江的6个步兵团中,伤亡不到10人。
但是,当东集团做好了渡江的最后准备时,4艘英国军舰突然闯进我军防区,这就是“紫石英”号事件。
“4月20日上午,英国军舰‘紫石英’号突然窜到扬州东南20公里处的三江营一带,还向我军开炮。”今年已101岁的陈锐霆回忆。
这位百岁将军说,炮三团没来得及向他请示,就直接还击。
很快,4舰英舰与正在渡江的人民解放军展开对峙。一场激战,受伤的3艘英舰被迫逃往上海,“紫石英”号搁浅被俘。
人民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的消息轰动世界!前首相丘吉尔竟要英国政府“派一两艘航空母舰到远东去实行报复”。
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声明予以严正谴责:“我们斥责战争贩子丘吉尔的狂妄声明……”
关键时刻的起义
“紫石英”号事件不能阻挡解放军前进的脚步。
4月21日晚,东集团发起冲击,仅用十几分钟,突击队就登上了南岸。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阴要塞,江面最窄处仅1500米,素有“江防门户”之称。汤恩伯在此驻有7000余精兵,外加各种口径炮90余门。
“我们党早在1947年年初就派人深入要塞。”84岁的上海市公安局离休干部王征明回忆说。1949年2月,粟裕亲自点将,让王征明潜入江阴要塞,领导策反工作。王征明曾经在济南战役时成功策反国民党96军军长吴化文起义。
在王征明的策反下,江阴要塞3000余名官兵阵前起义。
开国上将叶飞生前回忆:“如果没有江阴要塞起义,我们也可以从江阴渡江,但不可能那么顺利,可能要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
几乎在江阴要塞起义的同时,林则徐侄孙、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大小舰艇25艘,在长江下游南京东北4公里处的笆斗山江面起义,另一部23艘舰艇在镇江江面向人民解放军投诚。
后来,毛泽东与朱德致电林遵及其率领的起义官兵:“庆祝你们在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