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通信部队灾区妙手织“天网”
本报记者 黄超 通讯员 曹其胜 张能华
在济南军区火速驰援四川灾区的官兵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妙手织就“天网”,将一个个“信息孤岛”串联起来,为受灾群众带来了希望。
他们是济南军区直属通信部队的官兵。平时有备,战时无患,上级领导评价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
4月28日,胶济铁路火车相撞。通信团、自动化站、一总站联手,第一时间为前后方一体化指挥架起了桥梁。
5月5日,青岛奥帆赛安保现场,他们再次协同,圆满完成任务。
征尘未洗,又闻号角。5月12日深夜,救灾任务摆在他们面前。战情如火,他们随即启动应急通信保障预案。为了全面解决末端联不上、通不了的难题,济南军区通信部长曾卫华急飞汶川,基于天基平台的保障方案很快筹划出台。
非常时刻方显非常之能,一批通信高科技装备大显身手。24小时不到,卫星电话、定位系统从北京、上海等地筹措到位,军用CDMA手机、太阳能充电器等野战设备器材精准空投……
短短10多天,济南军区散布在千村万点的部队之间,连成了一个全面、稳定、可靠的指挥平台。崇山峻岭间,执行搜救失事直升机的济南军区某部,卫星电话报警,电池耗尽。
某团战士刘洋解下背负的手摇发电机,轻摇几圈,就给卫星电话充上了电。原本用于给电台充电的手摇发电机,因地制宜改造成了“万能充电器”。
济南军区直属通信部队把战场当成“实验室”,让通信技术随时根据实际战况升级,指挥通道上的“死结”就这样一个个被破解。抗震救灾20天,9项革新成果投入实战,保持灾区的指挥通道顺畅高效。
震后,深山老林视频传输难题,成为顽固的“肠梗阻”。“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济南军区自动化站总工孙鹏带领4名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整合指控与卫星设备,开发出卫星图像传输系统,将“演播室”搬到了抗震救灾现场,扫除了汶川最后一个“信息盲区”。
2007年4月,全军通信兵比武时隔8年再次开锣。济南军区直属通信部队20多名官兵32天挥汗苦练,在全军14支代表队中拿到亚军。
过硬素质不单表现在摘金夺银,更是在战场上实打实的战绩。
济南军区通信装备维护小组4次转战大西北,2次重走长征路,遭遇160多次余震、大小险情20多回,先后为成都军区、济南军区和武警部队维修大型电台车90余台次、卫星装备30余部,排除各类通信故障460余个。
某部三级士官陈涛,随济南军区先遣指挥组飞降灾区,仅靠背负的一套便携式卫星站,第二天就架起前指对基指和总部的信息通道;搜救失事直升机,前指3次开设临时指挥所,陈涛背负50多斤的通信装备,时时保持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