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军事-搜狐网站
军事频道 > 搜狐军情站 > 军事专题: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 > 央视军事纪实内容

《军事纪实》23日播出《雷场往事》

  节目导视:边境线上, 一支神秘部队闯入雷场,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他们如何面对?崭新的界碑后面,他们又曾有过怎样的艰险与历练?《军事纪实》本、(下)期、正在,即将播出《边境上的爆炸声》。

  正文:

  字幕:2002年10月18日 中越边境广西段北山地区

  这是2002年的10月18日,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宁明县北山地区,一支部队突然来到山脚下集合待命,从他们肩上扛着的一排排炸药来看,一场行动即将开始。

  几分钟后,指挥人员一声令下,官兵们扛起炸药向山顶走去,当地的人们都知道,这座大山的半山腰在战争中曾经留下了大量的地雷,他们的行动不能不让人捏了一把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一阵阵爆炸声突然传了出来,山坡上顿时冒起了浓浓硝烟,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淡出淡入

  2007年5月下旬的一天,记者前往正在友谊关地区执行堪界清障排雷任务的广西军区某边防团进行采访,这个团正是本片开头提到的那支部队。5年前的10月18日,这支部队在北山地区打响了中越堪界清障排雷工作的第一炮。

  纪实:爆破场面

  1999年12月30日,中越两国外长分别代表本国在越南首都河内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陆地边界条约》,2001年12月27日,中越陆地边界堪界立碑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双方参战部队在中越边境埋下了大量的地雷,上世纪90年代,广西边防部队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在边境地区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排雷,彻底清除了边境地区关口、通道、贸易点及我纵深地区雷障。但由于受边境地理条件的制约,广西边界还有少量小面积的零散雷场。这些雷场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中越两国勘界立碑工作的开展。

  从2002年开始,广西军区成立中越陆地边界堪界清障排雷小组,2002年10月18日,广西境内堪界清障排雷野外实爆作业正式开始。从这一天起,排雷作业的各个小分队赶赴广西各沿边地区同时展开作业。

  中越陆地边界广西段共需开辟勘界通道130多处,立碑工作区226个,面积多达100多万平方米。我们采访的这支部队需要负责广西境内数百公里的边防线。

  按照排雷要求,由排雷部队官兵在边境线上开辟一条堪界立碑的通道,通道标准为人行通道3米,运碑通道6米,立碑工作区要求排除深度在80厘米左右。这样的标准在平坦的路段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这个山岭绵延的边境线上,却是十分棘手的难题。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副团长 袁文斌

  车是进不去的,我们所有的排雷器材都是靠我们肩扛手提扛进去的,所以我们的战士们在进去的时候,是一边走一边开路,还在肩上,还肩负着一百多公斤的东西。

  由于勘界排雷作业点都在边境地区,漫长的边境线多半无路可走。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成了官兵们的寻常事。每次作业,他们都要背负着几十公斤重的器材和炸药到达现场。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副团长 袁文斌

  有些地方的话,我们从驻地到作业场地的话,整整走路就要走三个小时,而且翻山越岭,还要过河,有些地方要开路要砍树,然后才能进得去。

  丛林深处,毒蛇、黄蜂、蚂蟥的存在让官兵们不能不高度紧张,对于这些,排雷官兵们都没有放在眼里,但那些潜藏在排雷作业区内的暗雷,却时刻在威胁着他们。

  一年前的一天,排雷官兵来到宁明县内的板烂阵地作业,排雷作业区四周的山高大而陡峭,这山上只有深深的植被,厚厚的茅草像绿色的地毯,没有一点人类的足迹。从他们所在的地方到山顶,需要过一条小河,然后才能沿着陡峭的山体上到排雷作业区。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副团长 袁文斌

  这个高地的话,老百姓都没有人去过

  事实上,作业现场并没有具体的标记,惟一的痕迹就是一块大大的警示牌,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雷场。

  为了保证排雷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战友的生命安全,担任排雷总指挥的边防团副团长袁文斌决定先组织战士对雷场实施诱爆。所谓诱爆,就是先将一排直列炸药放到怀疑有雷的位置,然后用导火索引爆炸药,利用炸药的冲击波和炸起的石块引爆埋在地下的未知地雷。

  一切都按照预定方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就在官兵们开始往山上运送炸约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情况让大家停下了脚步。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队长 陈 振

  我们一个新同志,扛炸药也是第一次扛,扛的比较少,他过了一条小桥,在那边有一条小桥,有一个很窄的路,差一点就失足

  由于山上的排雷作业区要首先过一个池塘,然后才能沿陡坡到达,而坡下是一个无法预知的雷场,这个战士身材高大,身上又背着20多公斤的炸药,他一下滑了下来。

  正在前面用探雷器开路的战士韦联海听到身后的响声后,也迅速转身作出了的反应。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队长 陈 振

  他(韦联海)手里面当时提着探雷器,他三步两步上去马上抓住他,他说你赶快停下来,慢一点慢一点,一个个过。

  一场灾难避免了,然而就在大家惊魂未定的时候,韦联海却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往地上一看,当时我前面就是一枚地雷,也就是前面离自己一步可能三四十厘米左右

  这样的情况表明,雷区比原计划排除的范围扩大了,如果继续按照计划实施,这一片不在搜排范围,然而这里又确实发现了地雷,按照计划实施作业势必会给勘界工作带来隐患,一线指挥员立刻决定请示副团长袁文斌。

  而此时,在原地待命的战士们心里也不平静,他们不知道前方是否还有地雷出现。

  这里四面环山,而且周围的山上森林茂密,植被浓郁,唯独这片区域的地面上没有树木,透过树林依稀还能看到山下的景物。有着丰富排雷经验的战士们知道这里很有可能埋着大量的地雷。

  战士们的判断不无道理,因为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四周的大山郁郁葱葱,唯独脚下的这块区域好像一个缺口,这样的地形无疑对作战双方都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地形双方都很可能埋设地雷。

  就在大家做好排雷准备的时候,指挥长袁文斌下了一道命令:由搜排组沿着发现地雷的地方开始搜雷,一直到原定作业点结束,作业宽度为三米。其他人员原地待命。

  搜排组开始按照预定方案开始实施排雷作业。

  战士韦联海和陈江伟奉命进入了雷区。韦联海和陈江伟都是排雷队的老队员了,对搜排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韦联海从1996年入伍后一直在这个团的排雷队服役。2002年,堪界清障排雷工作前,广西军区组织排雷骨干集训,他就是教员。

  尽管两个人对排雷工作非常有经验,由于没有作业区域内当初地雷埋设的任何资料,搜排队员的内心也有着不小的压力。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陈江伟

  这个是很复杂的一个雷场总觉得脚步很难移得开那种感觉。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脚下的东西,脚下的地雷说不准在哪个地方。

  面对复杂的地形,两个人小心翼翼地向前搜排着,就在他们探出几米的距离之后,一个新的情况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陈江伟

  首先就发现有些三角钉,铁丝网,这些小小的东西。

  这些小小的金属物是当年战争的遗留物,而这些铁丝网和弹片以及丢的随处都是的三角钉,也足以佐证这片地形的重要性。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我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这个耳机里面,因为每三秒钟那个耳机会发送嗒的一声

  由于探雷器的探头探到金属物时就会发出一个音频信号,这个音频信号会通过耳机传到搜排手的耳中。

  由于地面上都是弹片和金属物,两个搜排手变得更加谨慎起来。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集中精力,周围的所有的同志他们发出的声音我都没有听到。在地面进行搜索,搜排,大约可能15分钟以后,发现就是一个耳机里面报警声先传出来了

  这种刺耳的尖叫声让韦联海感觉到他探到的东西好像是地雷。

  为了确认他探到的这个物体是不是地雷,他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探针,小心翼翼地对着探到的物体进行了测查判别。

  虽然他们手中这个长约七十厘米的探针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搜排手却能在使用时凭着手感辨明探到的金属物是不是地雷,而且可以利用探针前段的尖锐部分,拨去覆盖在地雷周围的泥土,而不触动地雷的引爆装置。

  使用探针有着非常严格的操作规定,搜排手在使用时必须和地面成四十五度角插入地面,慢慢地接触地雷的侧面,否则就可能捅爆地雷。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根据平时我们的训练经验,下面可能有不明物体,而我结合这个探雷器和探针进行对不明物体的判断,判明底下有一个地雷。

  经过仔细的判别,他确定探到的这个不明物就是地雷。做好标记后,他立即向指挥员进行了汇报。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我报告队长,队长同意后,同意我采用人工排除这枚地雷。

  得到人工排除这枚地雷的命令后,韦联海趴在地雷的一侧,慢慢地用探针拨开了上面的泥土。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确实这个地雷全部出现了,这是一颗584防步兵地雷。

  584防步兵地雷,威力极大,足以把人的肢体炸得粉身碎骨。看着这颗威力极大的家伙,韦联海心里清楚,如果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地雷爆炸。而一旦这颗地雷爆炸,将很可能引发整个雷区的连环爆炸。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然后我小心的把那个雷的周围,用探针一点一点的把它拨开。

  在把地雷周围的泥土完全拨开以后,他小心翼翼地从两侧把地雷托了出来。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两手端着地雷,把它从里面取出来。然后交给左手,用右手把那个螺杆取出来。

  按照排雷作业的规范动作,他用手托着地雷的底部,韦联海知道,尽管这颗地雷已经锈迹斑斑,但威力极大,只有拆掉引爆装置,才能使它彻底失去效力,于是他用右手去拧地雷上面的螺杆,然而他用尽了力气也没能拧下螺杆。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也许是当时这枚地雷埋在地下也比较久了,用了几下还没有旋下来,当时我更加紧张,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地雷埋在地下久以后,有可能那种弹簧生锈了。

  面对这样一颗锈迹斑斑的地雷,韦联海突然变得有些紧张起来。他知道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外力都可能会使锈质脱落,从而导致地雷的爆炸装置更加敏感。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当时就是说不要紧张,就是想,也感觉蒙了那种感觉,因为人一紧张,就想不了多少东西了,后面一想想,自己不是随身携带着工兵钳嘛。

  他强迫自己安定下来,掏出随身携带的工兵钳卡在地雷引爆装置的螺杆上,然而刚一用力,就听到了“嗵”的一声。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我说完了,感觉自己的头皮,这个头发都竖起来似的,我说这下完了,过了两三秒钟,没事。

  几秒钟过后,他睁开眼睛仔细一看,地雷没有爆炸,刚才的响声原来是地雷的螺杆受力后与雷体摩擦造成的。螺杆松动了,韦联海慢慢旋下了地雷的螺杆,又小心地取出地雷里面的起爆管,装入铁盒里面。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排雷队战士 韦联海

  而后我一想,也就是自己过分的紧张,我们通常所说的神经过敏,就是感觉自己好像是激发了这个起爆管

  一场虚惊过去了。眼看着前方的韦联海成功排除了这颗地雷,战友们都欢呼起来。

  一颗地雷排除了,韦联海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在他身边的战友陈江伟却发现了惊险的一幕。

  由于天气炎热,厚重的防爆安全头盔闷得陈江伟有些喘不过气来,而就在他抬头看天的时候,突然发现韦联海头顶的树枝上挂着一颗地雷。听到头顶有颗地雷,韦联海赶紧停了下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颗地雷在先前的诱爆中居然没有震落,而是紧紧地卡在了树杈上。

  他们迅速把情况向指挥人员作了汇报。由于这片未知雷区情况复杂,现场指挥人员决定先撤出雷区,然后对树枝上的地雷实施二次诱爆。

  半个小时后,排雷队长陈振亲自组织爆破组的战士们安装好炸药,对发现的地雷进行了再次爆破。

  【再现爆破】

  树上的地雷虽然排除了,但谁也不敢大意,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在这片未知的雷场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

  紧张的一天结束了,在这一块不大的雷场里,排雷官兵共清除了五颗地雷。

  经过紧张的55天排雷作业,宁明县的雷障终于被彻底清理完毕,在这次任务中,排雷官兵共排除了未爆地雷200多枚,从而保证了中越双方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7年5月,记者在采访时,正赶上中越两国在友谊关树立1123号界碑。

  立界碑的地点在友谊关东侧一个叫浦寨岭的山上。从裸露着新土的这条堪界通道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刚刚被排雷官兵清过雷障的通道。

  按照两国的事先约定,1123号界碑由中方负责树立。5月26日下午两点多,中方堪界组的几名工作人员抬着沉重的界碑上到山顶。稍事休息后,他们把1123号界碑安放在双方事先确认的界碑底座上,等待着越方堪界的工作人员。

  下午三点,按照约定的时间,越方堪界小组的人员来到了山顶,双方遵照国际惯例开始了立碑的程序。

  整个立碑工作都严格按照要求确立下来, 1123号界碑就这样矗立在了山头之上。它将永久地成为一个庄重威严的标志。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在界碑背后边防部队排雷官兵的艰辛付出。5年来,广西军区各排雷部队先后在防城、宁明、凭祥等8个市、县一线开展勘界清障排雷,仅人工排除的各种地雷达1800多枚,正是他们这种无畏的牺牲和默默的奉献,铺就了一条和平安宁之路。

  淡出字幕:

  中国新闻社2007年7月6日消息:

  七月五日,延续了十六年的中国广西友谊关地区排雷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责任编辑:关福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奥运 珠峰 福娃 母亲节 印花税 火炬 日本 赵薇 外遇 股票 金晶 陈冠希 谢霆锋 CNN 中国足球 张柏芝 姚明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