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阳澄湖畔人民舍生忘死掩护收治新四军伤病员的可歌可泣壮举,成就了后来的英雄群体“沙家浜连”。
69年后,在四川抗震一线,济南军区某摩步旅一营“沙家浜连”党支部带领全连官兵用满腔热血和赤诚之心,谱写了一曲反哺群众的传奇之歌。
5月15日凌晨,“沙家浜连”官兵经过30多个小时长途跋涉,终于赶到彭州市白鹿镇抗震救灾点。连队还没来得及休整,便得知龙门大山深处有16名老人被困的消息,支部随即向上级请战:“我们是英雄的连队,这个时候让我们先上!”
一路上,连队官兵身体贴着悬崖,脚踩泥泞碎石,手抓断枝树杈,艰难地向灾区挺进。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们便跳进湍急的河水里,手拉着手一起趟过。经过4个小时跋涉,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看着那些身体虚弱的老人,官兵当即把携带的水和干粮送到老人面前。
支部作了分工后,支委们迅即组织大家用竹竿、椅子、编织袋、背包绳等制作了9副简易担架,陆续将老人们向山下转移。在一段陡峭的泥泞山道上,一级士官成文学干脆躺在地上,把老人抱在怀里,让两名战友用背包绳拉着他一点一点往下滑行,待安全到达山脚下时,他的背上已是斑斑血迹。当遇到一条湍急河水挡道时,连长亓春便带领一支党员突击队员,跳进汹涌的河水里,你搂着我的腰,我挽着你的臂,让官兵们背着老人从肩膀上通过。抗震救灾以来,“沙家浜连”先后搜救转移群众900多人,清理掩埋遗体13具,抢运贵重物品价值80多万元,搭建简易房、帐篷610间(顶)。
“我爸没了,我妈也不知下落了,求你们帮助寻找一下吧!”5月19日中午,当连队搜救到任务区的最后一个村时,村民廖英哭喊着前来求助。
指导员王成威带着几名党员来到廖英家倒塌房屋内清理了大半天,终于在房屋的瓦砾堆中,寻找到了她母亲的遗体。
天黑了,官兵回撤路过村口时,百余名村民纷纷拿着腊肉、香肠等土特产前来慰问。见官兵坚决不收,有的乡亲跪倒在地,感谢这支在夜幕中远去的队伍。
6月13日下午,白鹿镇白鹿河突遇狂风暴雨,上游山洪倾泻而下,河水猛涨,寿荣铁索桥上20多米长的一段木桥板突然被河水冲走,16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被挡住了去路,连队奉命赶往现场抢救。
此时,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河对岸的孩子个个吓得哇哇大哭,河岸这边的家长们也都急得大声喊叫。支部立即商讨最佳救援方案,决定背孩子涉水过河。可由于河水太深太急,6名官兵几次下水试探均未成功。
万分危急之时,连长亓春冲上去趴在铁索上。没有动员,没有口令,连队所有党员都紧跟着趴了上去,其余战士也依次趴下,随即铁索上铺设了一条令人为之动容的“人桥”。
半个小时后,16名小学生依次从“人桥”上安全通过。见此情景,许多学生家长走上前来握住官兵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沙家浜连”爱民为民让乡亲们啧啧称赞。“你们是党派来的大救星,你们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我们一辈子都要感谢解放军,感谢共产党!”在一封写给“沙家浜连”的感谢信中,表达着三河店村、白鹿村、水观村2521名灾区群众的心声。
前不久,四川省金沙遗址博物馆专门派人来到“沙家浜连”驻地,收集了这份见证子弟兵与灾区人民鱼水情深的千人签名感谢信,并将它作为抗震救灾珍贵史料进行永久珍藏。
|